風城 潛水旅遊社 LOGO (8K)

2002-01-24

北京‧長城、明十三陵、王家園水庫+桃花水母


北京‧長城

     萬里長城是地球上最大的建築物,東起河北渤海灣秦皇島的山海關,經過北平、黃河、沿著絲路的北邊而行至甘肅省的嘉峪關。最早是在2500年前周朝未年為防止匈奴入侵而建,後來秦始皇動員30餘萬軍隊和數百萬農民,耗費無數的磚塊完成目前長城的雛形。後經歷代王朝加以增強、補建至今。

   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餘里的長城,由綿延伸展的一道或多道城牆,一重或多重關堡,以及各種戰鬥設施、生活設施、報警烽堠、道路網絡等組成,是一條以城牆為線,以關隘為支撐點,縱深梯次相貫,點線結合的中國古代巨型軍事工程體系。


   根據史書記載,最早修築長城的是楚國,時約公元前七世紀前後,隨後,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也都紛紛傚仿,各修各的長城以自衛。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拆毀
中原地區各國所建的長城,另一方面又派大將蒙恬率軍北攻匈奴,並於公元前二百一十四年開始在北方修築長城。

   原來,長城隨著時代的推移而不斷變遷,現存最連貫最完整的是明代所修築的長城,東起今遼寧省鴨綠江畔,西抵甘肅省嘉峪關,跨越遼寧、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
陝西、寧夏、甘肅等八個省、市、自治區,綿延一萬二千里,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

   長城共有近一萬公里,北京境內的長城有600餘公里,
比較著名的有八達嶺長城、金山嶺長城、司馬台長城、慕田峪長城、居庸關長城和箭扣長城等。 

   北京的長城,
大部分是西元1540年前後,明代時修建的,距今已有450年的歷史。 

  在北京選擇遊長城的地點,要考慮季節等因素,對於來北京機會很少、身體較好的人最好登金山嶺與司馬台之間的長城。如果時間比較緊,可以選擇八達嶺等處,在中秋時節,慕田峪長城的景色是非常美的。對於年老體弱者,八達嶺長城是最佳的選擇,汽車可直接通到長城腳下,而其他地方的長城一般都要先爬較長的山路。

   八達嶺是萬里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居庸關的重要屏障。「八達嶺」指四通八達,另外一說為「把韃嶺」,即防禦韃靼之意。

   這一帶在歷史上都成為軍事重地,早在戰國時期,這裡便構築了長城防禦工事,至今仍有牆垣、墩台等殘蹟。漢代時,這裡設置軍都和居庸兩座關城。居庸關為路級防區,扼守京北咽喉要道,八達嶺則地處要道北口,與南口相對。南北口之間有一處峽谷關溝,長20公里,居庸關居於其中,而八達嶺則雄踞北端最高點,形勢十分險要。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位於昌平縣城以北20公里的峽谷中,距北京60公里,距八達嶺長城20公里,地形險要,是長城重要的關隘。

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餘脈軍都山地,以險著稱。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
燕國便於此設防,當時已稱"居庸塞"。 明朱元璋懼怕元順帝捲土重來,撥鉅款修築,增強軍事防禦功能,爲居庸關建起水陸兩道關門,南北關門之處都有甕城。關城外南北山險要之處,還築有護城墩6座、烽燧18座等防禦體系。

關城呈圓周封閉形式,全長4142米,團狀長城內既有供讀書學習的泮(pang音胖)宮和疊翠書院,也有商賈行走的買賣街;不僅有專供參拜的城隍廟,也有特爲迎駕的行宮。

現存的居庸關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清末以後逐漸荒廢;1992年昌平縣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對關城建築進行了全面修復,再現了昔日的雄姿。

居庸關山巒起伏,山花遍野,既有陡峭的長城,又有雄偉的關城,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贊詠的詩篇,乾隆皇帝也在此禦筆親提"居庸疊翠"四字,成爲著名的“燕山八景”之首。

   『在中華大地上,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象一條奔騰的巨龍,騰起於于鴨綠江畔,向西越過巍巍的群山,茫茫的草原,跨過浩瀚的大漠,奔向白雪皚皚的天山之麓。以它異常艱巨的工程和磅礡的氣勢把北國風光點綴得更加絢麗多彩。』這是一本畫冊《長城》中序言的一段。

萬里長城,英文The Great Wall,法文La Grande Muraille,德文Die Grosse Mauer,你用世界上所有不同語言來讀中國歷史或中國文化,你都不會錯過《長城》這兩個字,而西方人不叫它「萬里」,他們叫它《偉大的城牆》! 

中華民國前監察院長王作榮先生說:『訪大陸時摸著長城的石頭,就想掉下淚來』,他的話沒有半點的煽情,也許有些大陸同胞見長城見得多了很難想像到王作榮先生的激動,不過如果你是一個萬里海外歸來的游子,對王老先生的心情,是不難感同身受的。 

在中華民族悠悠的歷史長河裡,《萬里長城》見證了萬里的哀榮苦樂,當年用血淚堆砌而成的巨龍,它象徵了我們祖先勤勞勇敢與頑強不息的精神,同時亦象徵了無數被奴役的可憐同胞,在封建皇權下的無奈犧牲。從公元前七世紀的春秋戰國到公元十七世紀的明代末年,這座舉世無雙的巨大軍事防禦工程,斷斷續續的建了達兩千年之久,然後,又在往後的幾個世紀裡,默默地看著中華大地風起雲湧,歷盡戰事滄桑與人為災難,如果《長城》有淚,也足以流成了一條長長的河,長城上的每一塊石頭,彷彿都有一個故事要細訴,蜿蜒萬里,一言難盡。 

《長城》東起鴨綠江口,西至甘肅嘉峪關,總長度約為一萬二千七百多華里,
1995年中國和外地人士組成長城遠征隊,發現要行畢整個長城歷程(包括攀爬在內)需要大概十八個月(一年半時間),據粗略估計,若將明朝修建的長城所用的磚石,土方築成一道寬一米,高五米的大牆,能繞地球一周有餘。如果用來舖建寬五米厚三十五厘米的公路,則可以繞地球三、四周。美國太空人首次登陸月球,從太空回望地球,用肉眼能清晰辦認的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可見《長城》之浩然壯觀,因此被世人公認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 

我認識《長城》這兩個字,大概是三、四歲的時候開始吧,我們一家子、都是走過抗日戰爭、國共內戰與台海兩次戰役的中國人,偶然會哼一兩首抗戰時的歌曲,例如有一首: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高梁肥大豆壯……

長城謠  (Real player 格式)

作曲:劉雪庵
作詞:潘孑農

(下載 Real Player)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
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

自從大難平地起,平地起,
奸淫擄掠苦難當,苦難當,
奔他方,骨肉離散父母喪。

沒齒難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鄉,
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賊虜逞豪強。

萬里長城萬里長,萬里長,
長城外面是故鄉,四萬萬同胞心一樣,
新的長城萬里長。

借長城、表心聲,唱起來雄壯又悲憤,聽了也難忘,長城啊!長城... ... 。長城... ... 從小就烙印在我心房之上,長大後看到了一些美麗的圖片,印象更為深刻,自此長城與長江,就在我心中成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個像徵。

我的父親... ... 離開家鄉前後 60 年,由於兩岸局勢的限制,一直到閉上雙眼... ... 都仍然沒能再次踏上,曾經哺育過他的那一片錦繡河山、中原大地 ... ...;多少年砲聲仍隆隆、多少年又是多少年,巨龍巨龍你擦亮眼、永永遠遠地擦亮眼... ...。巨龍... ... 長城... ... 、擦亮了眼,擦亮了眼讓我記起,每逢佳節父親拿著在中國共產黨文革期間、被折磨+迫害至死的爺爺與奶奶照片、仰望著天際;記起那... ... 記起父親那... ... 眼光中閃爍著的星芒和佈滿臉頰的淚水... ...

摸到了長城的石頭,就如同摸到了自己的血脈根源,踏上了長城、就如同踏足中國千年古老歷史的雲霓之上,連長城上吹過來的微風,都恍惚類似祖先的叮嚀與細訴,王作榮的心情您能體會到嗎?  是的... ... 我能... ... 


儘管城上城下爭戰了一部歷史 儘管奪了焉支又還了焉支
多少個隘口有多少次悲歡啊 你永遠是個無情的建築
蹲踞在荒莽的山巔 冷眼看人間恩怨
為什麼唱你時總不能成聲 寫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萬里的軀體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雲 你的樹 你的風
勒勒川 陰山下 今宵月色應如水
而黃河今夜仍然要從你身旁流過 流進我不眠的夢中

---長城謠.席慕容---


北京‧明 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東、西、北三面環山,是世界上保存較爲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陵區面積約120平方公里。群山之內,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佈局莊重和諧。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建於明永樂七年(西元1409年),是陵區第一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前。

   此後明朝營建的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
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慶陵、慕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別座落在長陵兩側山下。陵區中部長達七公里的長陵神道(總神道)與各陵相通。

   明崇禎帝朱由檢的思陵是最後一陵,位於陵區西南隅,系妃墳改用,清順治元年(西元1644年)始定陵名,增建地上建築。

   此外,陵區內還建有明代妃墳七座、太監墓一座,並曾建有行宮、苑囿等附屬建築,周圍曾築有十個關城。

   明末清初,陵區的部分建築受到戰爭破壞,此後其他建築也不斷殘壞,爲此,清政府於乾隆五十到五十二年(西元1785-1787年)對十三陵的主要建築進行過一次規模較大的修茸,民國建元後,北平市政府又於西元1935年修茸了長陵。

   1961年十三陵被公佈爲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長、定、昭三陵和神道四處景點對外開放。


定陵 無字碑


定陵 博物館

   定陵位於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定陵位於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鈞(西元1563-1620年)及其兩位皇后的合葬陵。

   陵寢建築始建于明萬曆十二年(西元1563年),十八年(西元1590年)竣工,歷時六年,耗銀800萬兩。朱翊鈞10歲繼位,糊塗昏庸,好酗酒,每餐必飲,每飲必醉,還經常醉酒後殺人。

   定陵地下宮殿在地下27米處,規模宏大,由五座石室組成。地上陵宮由寶城、明樓、棱[礻旁](下同)恩殿(重簷7間)、棱恩門(5間)左右廊廡(各7間)及外羅城內外的宰牲亭、神廚、神庫、碑亭組成,占地約18萬平方米。

   明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李自成農民正義軍攻入昌平,地上木構建築大部分被焚毀。同年清兵入關,陵園再遭破壞。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西元1785-1787年)修茸時,棱恩門、棱恩殿被縮小規制重建,但民國年間再次被焚。陵園建築中只有寶城、明樓、重門和陵垣始終未遭嚴重破壞。

西   元1956年-1957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對地下玄宮進行了發掘,此後有關部門又對出土文物進行修整,修茸地上古建築,西元1959年就原址建爲定陵博物館。

   定陵地下宮殿出土了各類器物2600多件,其中有金器、銀器、玉器、珠寶、金冠、鳳冠兗服、百子衣等。

在晚明文化與經濟生活的金玉外表之下,卻有社會結構的內在弊端在其中。部分禍端起於廟堂之上。明神宗萬曆皇帝長期在位(自 1572 至 1620 年),據稱神宗即位之初善於治理,朝中又有一群賢能大臣輔佐。但自 1580 年代以後,神宗深居紫禁城內。神宗為了立儲一事而與朝中大臣爭論不休,朝廷過度保護而無法巡幸四方,也無法親校大軍,令神宗深感受挫,對於老臣在廟堂之上不休的口舌之辯也漸漸不耐。最後他不上朝,也不再研習儒家經史,不批奏章,甚至連朝中要員出缺也不增補。

神宗不聞朝政,結果大權旁落閹官之手。中國內廷啟用宦官的歷史超過兩千年,但是明代任用宦官之多,卻是歷朝僅見,至萬曆時,北京的太監人數已逾萬名。因為皇帝足不出紫禁城,所以閹官就成為官場與皇宮內院的重要聯繫管道。朝中大臣若有政事要奏,就得說服太監代為傳遞訊息;太監自然會向大臣索求回報,有意攀龍附鳳的大臣甚至必須百般阿諛、奉承,賄賂較具權勢的閹官。

到了 1590 年代,許多宦官身兼朝廷要務,於是開始在政治上擔負重任。宦官的權勢隨著神宗派遣他們分赴各省收稅而漸次高漲。宦官的行事專橫乖張,經常恐嚇勒索地方的豪門巨富,並指揮精銳廠衛貫徹其意志,搜捕刑拷或殺害政敵。宦官之中又以魏忠賢最為權傾一時,起初,魏因負責照料神宗皇子之嬪妃的飲食而受寵信,到了 1620 年代,神宗長孫即位時,魏忠賢已是獨攬大權,主宰朝政。魏忠賢大權在握之時,還曾命人修史,詆毀他的政敵,甚至還下令全國各地建祠歌頌他的功績。

儘管批評皇帝、針砭權臣的行徑十分危險,但還是有不少忠臣碩儒對朝綱的隳墮感到憂心。學者開始從理論方面來探索朝政敗壞的根由:許多學者認為,朝綱不振源自道德淪喪、教育制度的缺陷,以及恣意妄為的個人主義。對於許多提出批評的學者而言,王陽明有如惡徒,王陽明在其學說中揭示,倫理認知的關鍵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因此人只要通過「良知」即能獲致理解存在意義的力量。誠如王陽明在與友人信中所言: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聖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若無有物欲牽蔽,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

王陽明又說,「謂之知學,只是知得專在學循良知。」王陽明也主張知行合一,而其門徒在傳授與踐履先生的思想時,陽明學說往往會導引出違逆世俗的行徑,拒斥常規的教育形式,追求新的平等主義。

為了抗拒陽明學說這股潮流,有些弘揚儒家道德思想的學者在 16 世紀末著手組織以哲學思辯見長的書院。在書院裡,他們一方面準備科舉考試,研習倫常;而他們的激辯必然會從倫理的範疇旁及政治,而又興起政治改革之念。「東林書院」於 1604 年成立,活躍於江蘇無錫,到了 1611 年,已是一股重要政治力量。1620 年,神宗駕崩,東林黨人受到神宗兒子、孫子重用,人人以實踐儒家的道德教化為務,主張強化邊防,整飭經濟。不過東林黨人執著道德訓誡,卻也令新皇帝厭煩。東林黨人的領袖彈劾魏忠賢,魏忠賢當朝命人廷杖重臣致死,但皇帝並未制止魏忠賢。

魏忠賢受到皇帝默許,於 1624 至 1627 年間,與其朝中黨羽以恐怖手段翦除東林黨人,許多黨人因而喪命或被逼自盡。魏忠賢最後雖被放逐,在 1627 年自盡,不過他的跋扈擅權已經嚴重挫傷朝廷威信,甚至鑄下無法挽回的禍害。一位東林黨人的領袖聽聞將受廠衛緝拿,而他亦自知在劫難逃,於是在給友人的訣別信裡寫道,吾先前為朝廷之首輔,首輔遭羞辱,與朝廷蒙羞無異。

士大夫與政治的沸沸揚揚,使對外關係與經濟的沉痾更形惡化。中國在十六世紀面臨數次外在威脅,尤其是蒙古游牧民族的威脅,蒙古人把馬、羊群驅趕至北京北方與西北邊的草原放牧;東南沿海則有倭寇侵擾。明朝開國之初,曾以互市和外交手段安撫蒙古部落,現在蒙古勇士卻不時侵擾邊境,還曾俘虜皇帝;在另一次戰役中,蒙古鐵騎又幾乎兵臨北京城下。 16 世紀末,朝廷勤修長城要塞,加強北境駐軍的防衛力量,不過朝廷似乎唯有定期「封貢」才能節制蒙古人。東南沿海的城鎮飽受倭寇騷擾,賊寇人數有時達百人之多,其中包括日本人,也有中國的亡命之徒,甚至還夾雜從葡萄牙控制的澳門所逃脫的黑奴。這群海寇恣意掠奪沿海,挾持百姓以勒索贖金。


沿海倭寇的勢力到 1570 年代已被遏制,但日本的軍力卻日益壯盛,及至 1590 年代,日本舉兵進犯朝鮮,戰況慘烈。由於朝鮮歷來即為明朝藩屬,朝廷認為應不計後果保護朝鮮,於是伸出援手出兵朝鮮。若非日本內部局勢生變,復以朝鮮水師有效切斷日軍的供輸線,逼使日本軍隊於 1598 年從朝鮮半島退兵,否則三方均會在這場戰爭中付出慘痛的代價。戰況吃緊,加重了東北的危機,在雄才大略的努爾哈赤領導下,東北的女真各部開始匯成一個武裝團體,並威脅到明朝在遼東地區的威勢。雖然當時還是勝敗難料,但是努爾哈赤的軍隊已是蓄勢待發,日後終於滅了明朝。

澳門也是中國面對的新問題。澳門位於廣州西南方的一個半島末端,1550 年代在中國的默許下,葡萄牙人佔領了澳門。到了 1600 年代,朝廷下令嚴禁商人與敵對的日本進行貿易,葡萄牙趁虛而為中、日兩國貿易的媒介。葡萄牙人收購中國的絲綢,將之裝船運往日本,交換
日本開採的白銀。白銀的價值在中國要比日本高,於是葡萄牙人又將白銀運回中國,再購買更多的絲綢。葡萄牙人將白銀帶入中國,只是 16 世紀白銀流通於世界各地並對經濟造成劇烈衝擊的現象之一而已。

墨西哥與秘魯銀礦儲量極豐,是全球白銀流通網絡的主要來源,而墨西哥、秘魯的採礦權須得西班牙所特許。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的馬尼拉(Manila)建立新據點之後,美洲的白銀在 1570 年代始源源流入中國。由於美洲對中國絲織品的需求殷切,於是幾千名中國商人群聚馬尼拉,販售中國的布匹、絲綢,加速白銀流入中國。白銀的流通範圍擴大,商業活動也隨之迅速拓展,萬曆皇帝府庫中的白銀存量激增。然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也帶來新的問題,包括通貨膨脹的壓力,興盛的投機性商業活動,在若干城市經濟成長不穩定,破壞了傳統的經濟模式。

1620 年,萬曆皇帝駕崩,不過在此之前,中國的經濟榮景就開始凋零。過去明朝昌盛的商業,曾經促成奢華商品在全國各地流通,以及經營匯兌業務的典當和票號行業的勃興,現在卻受到朝廷軍事挫敗的牽累。朝廷以農立國,無法有效對民間課徵稅收,極易受到各省玩忽法令的閹官及其黨羽的橫徵暴斂而蒙受傷害。朝廷治洪無方,賑濟無能,又加重了地方上的危機,反過來使得朝廷無法徵集足夠的稅賦。

萬曆皇帝與幾位後繼者在位期間,農民的處境更是艱困。信奉「新教」的荷蘭、英國劫掠者打擊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葡萄牙商賈,擴展了荷、英的貿易版圖,國際貿易模式因之丕變,導致流入中國的白銀大幅滑落,民間因而開始囤積白銀,銅銀的兌換比例陡然下降。 1630 年代,一千枚銅錢約可兌換一盎司白銀,到了 1640 年,一千枚銅錢僅能兌換到半盎司白銀,1643 年,一千枚銅錢僅能換得三分之一盎司白銀。這對農民是一大噩耗,因為地方交易是以銅錢計價,但卻須以白銀向官府繳納稅賦。

除了這些新的、看不見的成本之外,朝廷在東北與努爾哈赤的戰事節節擴大,軍事耗費與日俱增,朝廷所課徵的稅賦在 1618 至 1639 年間至少增加了 7 倍。飢荒連年,尤以華北為烈,罕見的乾旱與低溫籠罩,致使農作物生長季節縮短兩個星期,糧食歉收更是嚴重。(17 世紀又被稱為「小冰河時期」〔little ice age〕,世界各國的農耕地帶在此時也都感受到氣候異常的效應。)天災頻仍,賦稅加重,再加上兵丁徵補與逃兵的惡性循環,慈善救濟機制的遲滯,水利灌溉設施年久失修,防洪計畫付之闕如,朝廷所承受的壓力以及接踵而至的緊張局勢可想而知。等到問題一發不可收拾,無論是朝廷或京城、外省的官員,似乎既無能力,也無資源、意願去力挽狂瀾。


北京‧王家園水庫+桃花水母

     不是海濱城市,潛水的樂趣也沒有打折扣,在水庫中玩玩也未嘗不可。雖然水庫沒有海的浩淼豪氣,但聽說此處水質不錯。昌平‧白羊溝的『王家園水庫』雖然名氣不大,對熱愛潛水,離海岸太遠的中國大陸內陸人士而言,卻挺適宜的。這裏群山環抱,縱橫交錯,讓您目不暇幾,留連忘返,別有野趣。

白羊溝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流村鎮西部,距德勝門40餘公里處,溝長12公里,面積3700公頃。景區內秦、明兩代的園樓古長城橫貫其中,爲白羊溝又添風采,此外,還有小華山、竄水峽、羅漢峰、龜龍窺月等多自然景觀。

     昌平區海拔最高峰——圓樓(1439.3米)就在流村鎮與懷來縣的交界處。土壤土質屬於褐土性土,沙壤質或輕壤質礫石土壤,土層薄。氣候屬於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半濕潤區和山地中溫帶。平均降水量510mm,且集中於6、7、8三個月。1937年7月22日,在此域成立了國民抗日軍,首先點燃了抗日烽火。有漆園、狼兒峪、上店等多處抗日烈士紀念地。

     『王家園水庫』位於昌平縣‧流村鄉,溫榆河支流、北沙河白洋城溝。壩址在王家園村。1960年攔洪,共完成土石方51.9萬立方米。水庫總面積42萬平方米。總庫容526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43平方公里。建有1座主壩、l座溢洪道、1個輸水管(包括進水塔1座)和1座發電站。主壩高37米,壩頂長164米。年供水300萬立方米。

     白羊溝的王家園水庫産一種馬口魚,20多釐米長。每年 6、7 月水溫回暖,有一種淡水水母(桃花水母)會大量繁殖,讓潛水人驚訝於自然界的神奇。

     『桃花水母』有15億年的生存歷史,地位絲毫不遜色于“活化石”四川大熊貓,其身世至今有許多不解之謎。中國大陸有許多地方、都陸續發現這種淡水水母(桃花水母),例如:河南省‧馬鞍石水庫,江西‧永修柘林湖恐龍島水域(8月下旬~9月初)、江西‧南昌青山湖、湖北、四川、河南、重慶、江蘇、… …,也都先後發現過活體桃花水母。其中、在湖北秭歸縣長江三峽中,桃花水母存活有超級大量的族群,但是隨著三峽水庫竣工蓄水,湖北秭歸的桃花水母可能面臨滅種。

     桃花水母是一類古老低等的腔腸動物,僅人體手指甲大小,身體由兩層細胞構成,體內有一腔,爲食物消化吸收之處。因其體態晶瑩剔透,狀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而得名,具有較強的觀賞性。桃花水母對水環境要求極高,水中不能含有毒害物質,水溫不得高於35攝氏度。,距今已經有15億年的生存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它以自身獨特的生命形式,記錄著地球生命發展歷程,它本身特有的基因,對現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的意義。『桃花水母』的價值有三,人文價值、科研價值、觀賞價值。

桃花水母顔色各異,遊姿美麗,仿佛是生長在水中的片片桃花成千上萬的桃花水母在潔淨的湖水中翩翩起舞,蔚爲壯觀。。相傳,『桃花水母』是王昭君的眼淚變化而成的,有「昭君泪化桃花鱼」的美麗傳說。

   提起“昭君出塞”,大家都知道說的是
漢代王昭君遠嫁,匈奴和親的事。

   王昭君,名培,字昭君。南郡秭歸(今湖北秭歸)人。晉避 司馬昭諱,改稱爲明帝或明妃。竟甯元年(西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王昭君以入宮數歲,不得見帝,自請嫁匈奴。入匈奴後,被稱爲甯胡門氏(皇后)。
後呼韓邪死,成帝又命她“從胡俗”,改嫁複株累單于(呼韓邪氏長子)。在她影響下,其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與漢的通好關係,以致 “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人民)無干戈之役”。她的故事成爲後 世詩詞、戲曲、小說、說唱等的流行題材。

   湖北秭歸縣的香溪,地處巫峽,在長江北岸,這裏正是王昭君的故里。每年桃花盛開的季節,香溪河中、就會出現成群的桃花魚,它們個個通體透明,漂浮在水面,有玉白、乳黃、粉紅三色,觸手多達 256 條,散開後酷似桃花瓣,這桃花魚的來歷,訴說著王昭君動人的故事呢... ...

   相傳,當漢元帝決定讓昭君遠嫁匈奴和番前,恩准她返回故里,探望父母、鄉親。昭君返回家鄉後,一面與親人細敍別情,一面滿山遍野去尋覓兒時的足迹,真捨不得離開這青山秀 水的故鄉。可是皇命在身,必須按期返回京城,遠嫁荒漠異域的匈奴王。

   昭君別去那天,鄉親們送了一程又一程,難捨難分。昭君登上江中的龍舟,抱起心愛的琵琶,彈起哀婉動人的別離曲。 此時、盛開的桃花似她的知音,聽到感人處,竟紛紛飄落,有的落在船上,有的落在她身上,昭君不禁潛然淚下,淚水灑落在桃花瓣上,又漂入江中。這些沾滿昭君淚水的桃花瓣、紛紛變成了五顔六色的小魚,追隨龍舟遊動。當哀怨的琵琶聲祚然而止時,船工們、也都灑下同情的淚水。有位船工隨手摸起一條小魚獻給昭君,昭君深情地賜給它們一個美麗的名字 ~ 桃花魚。

   從此,每當桃花盛開的季節,桃花魚便在香溪清澈的水中游來游去,好像和故鄉的親人們一起呼喚昭君的歸來。至今香溪的老人們還說:每當桃花盛開,明月當空的深夜,有時就能聽到古代婦女衣服上金玉飾物的撞擊聲,難怪杜甫到昭君故里憑吊古迹後寫的《詠懷古迹》這首詩中道“環佩空歸月夜魂” 呢!人們想那一定是懷念故鄉的昭君、回來看望鄉親們來了。湖北名菜,
水未桃花魚就是來自這個美麗哀怨的傳說。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 詠懷古跡.杜甫


【風城潛旅 - 潛水】開始于 Y1996-0520,社團網站 建立于 Y1999-02-23
潛水訓練潛水旅遊科技海洋夢碧海藍天社團園丁

Y2009-0912 社團轉型‧走入歷史
Copyright@Y1996-Y2042 Hsinchu Dive & Travel club
本網頁所有圖文,均受著作權法保護;如欲轉載或引用,請徵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