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城 潛水旅遊社 LOGO (8K)

2002-01-26

北京‧紫禁城、東堂、王府井大街


北京‧紫禁城

故宮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列爲世界文化遺産。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爲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它始建於明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歷時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後在此登基。


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 紫禁城占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爲壯觀。建築學家們認爲故宮的設計與建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佈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誌著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 

遊覽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築藝術;二是觀賞陳列於室內的珍 貴的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 統稱有文物100萬件,占全國文物總數的1/6,其中有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 寶。在幾個宮殿中設立了歷代藝術館、珍寶館、鐘錶館等,愛好藝術的人 在這些無與倫比的藝術品前,往往久久不忍離去。設在故宮東路的珍寶館, 展出各種奇珍異寶。如一套清代金銀珠雲龍紋甲胄,通身纏繞著16條龍,形 狀生動,穿插於雲朵之間。甲胄是用約60萬個小鋼片連結起來的,每個鋼片厚約1毫米,長4毫米,寬1.5毫米,鑽上小孔,以便穿線連結。據說,爲製造這套甲胄,共用了4萬多個工時。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頂。東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午門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實際上正面還有左右兩個掖門,開在東西城台裏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地台之中,再向北拐,從城台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午門正中門樓左右的兩座闕亭,內設鐘鼓。何時鳴鍾,何時擊鼓,都有規定。皇帝祭祀壇廟出午門鳴鍾;皇帝祭祀太廟時擊鼓;皇帝升殿舉行大典時則鐘鼓齊鳴。 

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曆書,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 在明代,皇帝在午門外廣場杖打犯有過失的大臣。明代大臣受“廷杖”刑罰的爲數頗多,當場被杖打死亡的也有。

   故宮裏最吸引人的建築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 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第一 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 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 根圍繞禦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禦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臺上,前有造型 美觀的仙鶴、爐、鼎,後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 莊嚴絢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 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爲中心,東西 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 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莊嚴、壯麗、雄 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 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在坤甯宮北面的是禦花園。禦花園 裏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名爲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 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華麗的了。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最體現中國帝制權力的象徵,不僅面積是紫禁城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型制也是最高規格。紫禁城台基通高37.44米,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達2377平方米。

門窗浮雕雲龍圖案, 室內用一種稱作金磚的質地堅細的方磚墁地,正中放置寶座。寶座兩側有6根蟠龍金柱,每根柱上用瀝粉貼金工藝繪出一條巨龍,騰雲駕霧,神彩飛動,整座殿堂顯得莊嚴肅穆,富麗堂皇。 明清兩朝,每逢元旦(春節),冬至,萬壽(皇帝生日)及登基,大婚,命將出師,殿試傳臚,都在這裏舉行隆重的典禮。

中和殿在太和殿后面,是一座平面呈方形的四角攢尖頂方亭建築。其深廣各三間,周圍出廊,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屋頂爲單簷鑽尖式,中央最高處安裝著鍍金的圓形寶頂,仿佛巨大的寶珠。其尖頂部,正是四條屋梁交會處,其木構件最忌受雨水腐爛,在它的頂端罩上一個完整的金屬寶頂,有效地保護了鈎件。

中和殿基本上是爲太和殿的活動做準備的場所。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然後進太和殿舉行儀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之前,也要先在這裏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以表示自己的誠意;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裏審視一下耕具,以示真切。

 在太和門前,有一條形似弓背的人工河道,叫內金水河、跨越河上有五座並列的石橋,就是內金水橋(天安門前面的人工河叫外金水河,五座石橋叫外金水橋)。內金水河河水從紫禁城西北角護城河引進紫禁城內,曲曲彎彎向南向東再向南,或隱或現,或寬或窄,與紫禁城東南角外的護城河相通,全長爲兩千多米。而乙太和門前的河段最寬、最規整,裝飾也最爲華麗。河底與河幫全用白石砌成,兩面河沿設有漢白玉的望柱和欄板。 

     五座內金水橋居中的最長最寬,爲主橋,過去只有皇帝才能通過;左右四座爲賓橋,由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 五座石橋全部用漢白玉石砌成,望柱和欄板刻有雲龍紋的紋飾,造型優美,雕刻精細,宛如玲瓏剔透的雕冰砌玉,臥于碧波之上,位於四周高大建築的紅牆黃瓦之中,更顯得素雅美麗。 

和殿在故宮中和殿后,爲故宮三大殿之一。其意爲“志不外馳,恬神守志”,就是說神志得專一,以保持宇內的和諧,才能神壽安康,天下太平,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僅身殿,嘉靖時改名建極殿,清順治時始稱今名。乾隆時重修。

 

 

 

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 平面呈長方形,黃琉璃筒瓦四角鑽尖頂。清時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清王公貴族和京中的文武大臣。 乾隆後期118世紀來,保和殿也是清代科舉考試最高一級殿式的處所。

     明代的十四個皇帝和清代的順治、康熙兩個皇帝,都以乾清宮爲寢宮。他們在這裏居住並處理日常政務。皇帝讀書學習、批閱奏章、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以及舉行內廷典禮和家宴,也都在這裏進行。 

乾清宮正殿懸挂著“正大光明”巨匾。這四個大字是清代順治禦筆親書的。封建統治者表面上標榜光明正大,暗地裏卻勾心鬥角,皇子之間奪取皇位的鬥爭是相當激烈的。自雍正朝開始,爲了緩和這種矛盾,雍正皇帝採取了秘密建儲的辦法,即皇帝生前不公開立皇太子,而秘密寫定皇位繼承人的文書,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邊;一份封在“建儲匣“,和皇帝秘藏在身邊的一份一同驗看,由被秘密指定的繼承人來即皇帝位。到了清代後期,由於咸豐皇帝只有一個兒子,同治和光緒皇帝沒有兒子,這種辦法也就無需使用了。 

在乾清宮曾經舉行過兩次千叟宴。一次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一次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二次規模最大,年齡在六十年以上的有關人員三千多人參加了乾隆皇帝舉辦的宴會,其中大臣、官吏、軍士、民人、匠藝等各種人都有。乾隆皇帝當時還召一品大臣和年齡九十歲以上的到禦座前賜酒,並賜予每人以拐杖及其他物品。宴會上聯句賦詩,共和詩三千四百多首。顯示“普天同慶,共用升平”,以安撫民心。 

在清代,乾清宮還是皇帝死後停放靈柩的地方,不論皇帝死在什么地方,都要先把他的靈柩(叫梓宮)運到乾清宮停放幾天。順治皇帝死在養心殿,康熙皇帝死在暢春園,雍正皇帝死在圓明園,咸豐皇帝死在避暑山莊,都曾把他們的靈柩運回乾清宮,按照規定的儀式祭奠以後,再停到景山壽皇殿等處,最後選定日期正式出殯,葬入河北省遵化縣的清東陵或易縣的清西陵。

在明代,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面闊九間,原來是正面中間開門,有東西暖閣。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時,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是在坤寧宮自縊身亡的。 

清代,除東西兩頭的兩間通道外,按滿族的習俗把坤寧宮西端四間改造爲祭神的場所。從東數第三間開門,並改成兩扇對開的門。進門對面設大鍋三口,爲祭神煮肉用。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動。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親自祭神。 

每逢大的慶典和元旦,皇后還要在這裏舉行慶賀禮。 在清代,坤寧宮的東端二間是皇帝大婚時的洞房。房內牆壁飾以紅漆,頂棚高懸雙喜宮燈。洞房有東西二門,西門裏和東門外的木影壁內外,都飾以金漆雙喜大字,有出門見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設龍鳳喜床,床鋪前挂的帳子和床鋪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織繡,上面各繡神態各異的一百個玩童,稱作“百子帳”和“百子被”,五彩繽紛,鮮豔奪目。皇帝大婚時要在這裏住兩天,之後再另住其他宮殿。如果先結婚後當皇帝的,就不能享受這種待遇了。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同治、光緒兩個皇帝用過這個洞房。皇帝大婚極爲豪華,揮霍十分驚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載淳大婚,共耗費白銀一千一百萬兩;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皇帝載淳大婚,在國家極爲貧困的條件下,仍然耗費白銀五百五十萬兩。現在洞房內的裝修和陳設,是光緒皇帝大婚時佈置的原狀。

 遊覽故宮,可以從天安門進,也可以由後門----神武門進。進入天安 門,穿過一片青磚鋪地的廣場,便到達紫禁城的正門----午門。這裏城牆 高大,城門樓巍峨壯觀,給人以無比威嚴的感覺,使站在這裏的人自己感 到渺小這是古代統治者利用建築藝術來爲增強其帝王威懾力量服務的一個 最突出的例子。

     穿過午門,又是一個大廣場,廣場上有一金水橋。過橋經 太和門便是雄偉的太和殿。從高處看,金水橋和流經廣場的那條禦河,其 形狀恰像一把巨大的弓。經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過乾清門,便進 入內廷,內廷分中路、東路和西路三條路線。如果是半日遊,這三條路線 只能遊一條,一般可走中路。走中路可看皇帝的臥室(乾清宮),放置皇帝印璽的地方(交泰殿),皇帝結婚的新房(坤甯宮),嬪妃所住的地方(其中 有的已辟爲展廳)和御花園。一般來說,用半天時間遊故宮,比較吃力。 以安排一日遊爲佳。如有時間,又想看得細些,則可安排二日遊。 


北京‧東堂

   王府井東堂又稱王府井天主堂,位於王府井商業街中段東側,占地面積約爲2387平方米(含附屬用房),本名聖若瑟堂,又稱"東堂",始建於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是繼"南堂"之後的北京第二座天主堂。

   東堂在此後的兩個多世紀中,東堂分別於1720年、1804年、1900年3次被毀,現存建築是1904年(光緒三十年)教會利用"庚子賠款"重建。整個建築爲磚木結構,灰磚清水牆,仿西洋古典風格,又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立面比例嚴謹,牆面砌工講究,磚石雕刻細緻。是北京地區著名的天主教堂之一。


北京‧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指的是王府井大街,南起東長安街,北至中國美術館,全長約三 華里,是北京最有名的商業區。遼、金時代,王府井只是一個不出名的村落,元代以後,人煙逐漸稠密 ,當時稱之丁字街。

   明代,這裏修起了十座王府,王府井也就初具規模,改 稱十王府街。清代廢十王,改稱王府街或王府大街。 1915年,北洋政府 繪製《北京四郊詳圖》時,把這條街劃分爲三段:北段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面槽,南段因有一眼甜井,與王府合稱,就成了"王府井大街"。 明代,王府井便有商販搭棚設攤,多賣紗帽,清代形成市肆,店鋪林立 。1903年,東安市場成立,王府井也就更加繁榮,尤其是八面槽一帶爲 明清燈市,遊客極多,客觀上也刺激了王府井商業區的發展,形成了物質交流盛會。 

   國民政府時期,王府井開始資本化,外國商人紛紛在這裏設立洋行,向中國傾銷商品。袁世凱稱帝以後,爲感謝爲他上臺大造輿論的英國《時代報》記者喬治·莫裏遜,曾將王府井更名爲莫裏遜大街 。當時,前清遺老遺少、達官貴人、富商、官僚、政宮多居東城,爲滿足他們奢侈生活的需要,王府井商品品種除不斷增加之外,還向高檔化方向發展 ,久而久之,形成了王府井的一大特色。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中原公司、王府 井百貨公司、中華百貨售品所、徐順昌西服店、亨得利鐘錶行、大明眼鏡店 、同升和鞋帽店、盛錫福帽店、光明照像館、東興樓飯莊、萃華樓飯莊等等 。還有一個表演曲藝雜耍的鳳凰廳,著名相聲大師侯寶林、馬三立都曾在此獻藝。王府井的日用百貨、五金電料、服裝鞋帽、珠寶鑽石、金銀首飾等, 琳琅滿目,商品進銷量極大,是號稱"日進鬥金"的寸金之地。 

   近年來,王府井發展更快,王府井大街的著名商場有百貨大樓、東方廣場、新東安市場、世都百貨、工美大廈、好友世界等,還有瑞蚨祥、盛錫福、中國照相、四聯美髮、瑞士名表中心等多家老字型大小。

   王府井大街上有中國最大的兒童用品商店、亞洲最大的體育用品商店。此外還有東華門小吃夜市一條街、王府井小吃城等。經營品種有日用百貨、服裝鞋帽、針紡織品、 名貴藥材、風味肉食、鐘錶眼鏡、照像器材、文化用品、現代家電、室內家具、風味小吃等等。
  
   王府井大街南口有地鐵王府井站,還有長安街上1、4、57等多路公交車站,東安市場東側有103、104路車站,燈市口(步行街北口)有803、814路車站。


【風城潛旅 - 潛水】開始于 Y1996-0520,社團網站 建立于 Y1999-02-23
潛水訓練潛水旅遊科技海洋夢碧海藍天社團園丁

Y2009-0912 社團轉型‧走入歷史
Copyright@Y1996-Y2042 Hsinchu Dive & Travel club
本網頁所有圖文,均受著作權法保護;如欲轉載或引用,請徵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