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城 潛水旅遊社 LOGO (8K)

2002-07-01 ~ 2002-11-30

中華民國‧南京 +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


南京‧十 朝 古 都

『南京』位于江蘇省西南部的長江下游,北連江淮平原,東南臨長江三角洲,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全市面積6597.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00.85平方公里。總人口 553.04萬。 南京是江蘇省的省會,轄區跨長江南北兩岸,包括玄武、白下、秦淮、建鄴、鼓樓、下關六個城區,雨花台、棲霞、浦口、六合、江寧五個郊區,以及溧水和高淳兩個縣。

南京,古稱『金陵』,簡稱寧,是江蘇省省會。位於長江下游,地跨南北兩岸,境內山環水繞,以山、水、城、林爲一體的景觀著稱。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與北京、西安、洛陽並稱為 "中國四大古都" ,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東郊湯山出土的南京猿人頭骨表明,三十萬年前這裏就是人類棲息之地。

六千多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西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中華門西南角建立了越城,開始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兩千四百七十多年。

自公元 229 年東吳孫權遷都南京以來,先後有、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史稱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在這裏建都立國,留下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産。由於歷史上先后有 10個朝代在此建都,故有 "十朝都會" 之稱。

古老的秦淮河玉帶般蜿蜒舒展,站立橋頭,眼前宛然是歷史在悠悠流過﹔點綴兩旁的玄武湖和莫愁湖靜如處子,似在幽然傾訴﹔鐘山、棲霞山迤邐悠長,“神龍”般延續著千年的守衛﹔金陵古城默然而立,城內的滄桑繁華刻寫著它的年輪。

南京文化古跡遍布,從中可以探尋歷史的源頭:中山陵依山而建,結構嚴整,觀之而生一股浩然之氣﹔夫子廟建筑群古色古香,漫步其間,讓你體味明清時代的市井繁榮﹔中華門氣勢宏偉,設計巧妙,置身城內,壁壘森然,耳邊似有戰馬嘶鳴﹔此外還有靈谷寺、石象路、三國東吳所筑石頭城遺址、明代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 ,... ...古老悠久的文化遺產,現代文明的經濟都市,與蔚為壯觀的自然景觀,構成了南京獨特的城市風貌。

朝代

在南京建朝年代 (西元)

都城名稱

229--280

建業

東晉

317--420

建康

420--479

建康

479--502

建康

502--557

建康

557--589

建康

南唐

937--975

金陵

1368--1421

應天

太平天國

1853--1864

天京

中華民國

1912、1927 ~ 1949、200x ~ 9999

南京

1842年 8月29日

清政府與英代表在靜海寺議和,在下關江面的英艦上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1853年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稱天京。
1864年 清軍攻入天京(南京),天平天國滅亡。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成功,中國大陸(中國)成立民主共和的政治實體『中華民國』
1912年  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月,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孫中山退職。
1913年 黃興在南京響應孫中山先生討伐袁世凱,即二次革命。
1927年 蔣介石在南京成立 中華民國 國民政府。
1937年12月13日 侵華日軍攻陷南京,屠殺 30 餘萬南京平民。
1945年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華民國 國民政府,由陪都重慶遷回南京。
1949年4月23日 中國共產黨解放軍強佔南京,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遷離南京至陪都台北。

南京 街景一隅

    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是中國第一座以反映科舉制度爲主要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江南貢院始建於南宋,爲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僅在清代江南貢院考區,高中狀元者達 58名,占整個清代狀元總數的 52%。明清兩代名人,吳承恩、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翁同和、張謇等均出於此。

秦淮風光帶地處南京城南,東起東水關淮清橋秦淮水亭,越過文德橋,直到中華門城堡延伸直西水關的內秦淮河地帶,包括秦淮河兩岸的街巷、居民、附近的古迹和風景點,一千八百年以來,這裏始終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之一,美稱"十裏珠簾"。 秦淮風光帶以內秦淮河爲軸線,夫子廟爲中心,具有明清風格、廟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遊、商業、服務等多功能相結合的秦淮風光帶。1990年它被選爲中國旅遊勝地40佳之一。

秦淮河是長江的一條支流,古名----淮水,本名“龍藏浦”。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爲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壟爲瀆,入于江,後人誤認爲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爲“秦淮”。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爲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

隋唐以後,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吊,詠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漸復蘇爲江南文教中心。明清兩代,是十裏秦淮的鼎盛時期。金粉樓臺,鱗次櫛比;畫舫淩波,漿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清未民初,內秦淮河日漸式微,繁華不再,直至1949年後,南京對秦淮河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治理,重點開發了秦淮風光帶,古老的秦淮河又重新煥發了青春。

夫子廟位於秦淮河北岸,又稱孔廟,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於北宋。


『明孝陵』風光秀麗,位於賞梅勝地 ~ 梅花山,花開時節,暗香浮動,遊人如織;東側的紫霞湖、正氣亭、定林山莊,林壑幽深;西南的中山植物園,佳卉留芳;東南的海底世界,令人留連忘返。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墓,座落在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明孝陵是南京地區建築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陵垣周長達22.5公里。其總體佈局分爲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 明孝陵地面木結構建築大多毀於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現僅存下馬坊、禁約碑、內紅門、碑亭中壁、石像生、方城明樓下部等磚石建築。

方城明樓是孝陵地下宮城的象徵性城樓,中間有一條甬道,穿過甬道可以登上明樓。明樓屋子頂已毀,現僅存四壁。 石象路前半段兩側立石獸6種12對,依次是:獅、獬、駱駝、象、麒麟、馬,每種4只,兩立兩臥。 石獸盡端立石望柱(又稱華表)一對,過此折向北,列石翁仲8軀,文臣武將各四,分立道旁。

孝陵石人、石獸均爲整塊石料雕鑿而成,體量高大,生動粗獷,是明代皇陵石刻中的經典之作。   梅花山在明孝陵南,原爲東吳大帝孫權墓地所在,又稱孫陵崗。梅花山遍植猩猩紅、骨裏紅、照水、宮粉、玉蝶等珍品梅花萬餘株,是南京人踏青賞梅的勝地。山上有觀梅軒、博愛閣等景點。 


清‧不平等條約

名稱: 南京條約
日期: 道光二十二年 (公元1842年)

涉及戰爭:

鴉片戰爭 (Opium war)
涉及國家: 英國,清朝

內容:

1)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為商埠,准許英人居住,并設立領事館。
2) 賠償英國共二千一百萬銀元,分四年繳還。
3) 議定稅則,英商貨物在某港納稅後,即可運銷各地,不再加稅。
4) 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自由通商。
5) 割讓香港給英國。
6) 兩國官方公方往來用平等格式。

     鴉片是一種名叫罌粟的植物,又名叫阿芙蓉,一般人稱為「大煙 」。以罌粟果實的汁液提煉而成,具有強烈的麻醉性,是一種戕害人們身心健康的毒品。人們要是吸食這種毒品,很容易上癮,慢慢中毒,不用多久,一個身體強壯,精神飽滿的人,就變成形容枯槁,萎靡不振的鴉片鬼了。起初 鴉片是作為一種麻醉、鎮痛藥物納稅輸入中國的。
1870年代 中國大量輸出生絲﹑茶葉﹑瓷器等往英國,做成極大的貿易逆差。英國資產階級為了改變這個對已不利的局面,於是在印度大量培植鴉片,開始把鴉片大量輸入中國,以換取銀元 ,大力發展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貿易。 19世紀 鴉片輸入額逐年增多。
1839年 輸入中國的鴉片已猛增至40000箱,因此,中國大量白銀從庫房中流失。
1839年2月  道光帝發出諭旨,要欽差大臣林則徐到廣州主持查禁鴉片的工作。到了廣州,他和當地官員鄧廷楨、關天培一起下令捉拿賣鴉片的煙販,迫令鴉片販子繳出鴉片二萬餘箱,並且要各國商船保證以後不再販運鴉片。葡美等國商人都簽字答應,但唯獨英國拒交,當時英國人在中國的商務監督義律極力破壞這次禁煙運動,阻止外商交出鴉片。林則徐採取強硬措施,封鎖商行,斷絕商行與囤積鴉片商船間的來往。公元1839年5月18日,煙販被迫交出鴉片共237萬斤鴉片,6月3 日至25日 ,林則徐派人在廣東東莞虎門太平鎮海灘上,挖了兩個方形大池,在池水中撒鹽,製成鹽滷。再將沒收到的鴉片放在池中浸泡,再加石灰燒掉,全部當眾銷毀。
1839年7月7日 醉酒的英國水手在九龍尖沙咀村,毆斃村民林維喜。
1839年8月12日 義律拒交犯人給廣州衙門,自組海軍法庭,判決兇手五人罰款及監禁三至六個月送返英國服刑。此舉蔑視中國法律主權,更違反中國「殺人償命」的原則,林則徐下令斷絕英國人的糧食供應,並驅逐居留澳門的英人。
1839年8月28日 義律率英商退出澳門。
1840年2月 英政府以英人生命受威脅、通商受限制及英國國旗受侮辱三個理由動議出兵,在國會獲得通過。
1840年6月 英國遠征艦隊駛抵廣東海面,大戰即告開始...
1840年 英派懿津領艦隊來華,沿海北上直抵天津的大沽口。
1841年1月 道光帝將林則徐撤職,改派琦善到廣州談判。 義律率英軍攻佔大角、沙角炮台,直趨虎門 琦善擅自同意賠償煙價六百萬元和開放廣州等條件,又答應上奏割讓香港之要求 英軍侵佔香港。
1841年4月 英軍用砲艦封鎖珠江口,侵佔舟山群島,北上天津,迫使清政府賠償煙款,割讓島嶼,開埠通商,並攫取協定關稅和領事裁判勸等特權利益
1841年5月 道光帝命奕山赴廣州作戰,可惜戰敗,訂立了《廣州和約》
1841年7月5日 砵甸乍代義律,率艦隊陷廈門、定海鎮海與寧波英軍擴大戰線,攻陷防守較弱的廈門、定海和寧波。
1842年3月 清兵反攻大敗,英軍攻陷乍浦、上海、吳淞和鎮江。
1842年8月 英國軍艦直抵南京 耆英、伊里布等到南京和英國議和,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1843年  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 虎門條約 》作為《南京條約》的附件。
1844年7 月3 日 清政府派耆英在澳門的望廈村與顧盛簽訂了《望廈條約》
1844年10月 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後,清政府派耆英在廣州附近的黃埔,與法國專使拉萼尼簽訂了《黃埔條約》

名稱: 虎門條約 (南京條約附則)
日期: 道光二十三年 (公元1843年)

涉及戰爭:

鴉片戰爭 (Opium war)
涉及國家: 英國,清朝

內容:

1843年10月8日,清政府派耆英與英國的全權代表璞鼎查在廣東虎門簽訂了《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補充條款 。
1) 英國人可攜家眷在通商口岸永 久居住。
2) 英國享有最惠國待遇,以後凡是中國政府給其他國家的任何權利,也要同樣給與英國。
3) 各口岸可停泊英國兵艦一般。
4) 英國有領事裁判權,犯事英人由雙方官吏會審,依英國法律治罪。

太 平 天 國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各地都有反清活動,其中以1850年(道光三十年)爆發於廣西的太平天國事件,聲勢最大,前後凡十五年,戰火遍十六省,在當時和以後,影響都很深遠。太平天國興起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各點:

   一、種族仇恨--一清兵入關後,對漢人殺戮甚慘,康、雍、乾三朝雖然施行恩威並濟的政策,始終無法消弭漢人的民族仇恨:加上清朝歧視漢人的措施,更激發了漢人的民族思想,反清活動一直沒有止息。

   二、政治敗壞--乾隆中期以後,吏治腐敗,嘉慶、道光年間,國庫空虛,貪污風氣盛行,捐納又多,導致民怨沸騰,甚至起來反抗。

   三、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由於要割地賠款,於是加緊向百姓壓榨,賦稅不斷增加。而鴉片貿易的擴大,使白銀大量外流,銀貴錢賤,造成國家財政虧損。人民不得溫飽,社會日益動盪,久被壓抑的民族意識逐漸抬頭,遂有太平天國事件的發生。這一場大規模的反清活動,持續了十五年,一度動搖了清朝的統治,雖然最後失敗,但已播下了反清思想的種子成為排滿革命的先驅。

   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人。出身於農民家庭,父親兄長辛勤耕種供他讀書,希望他能中舉得官,光宗耀祖。但他幾次應試落第,心中抑鬱,曾生過一場大病,據說在昏迷中見一黑衣長者,叫他在凡間掃妖除魔。其後偶爾翻閱<<勸世良言>>即附會其教義,認為夢中的黑衣長者便是上帝,耶穌為天兄,自己是上帝的次子,於是創立拜上帝會,在鄉間傳教,但受鄉里排斥,信徙僅得家人和幾個親屬。


   1844年,洪秀全與同鄉馮雲山赴廣西傳教,但不很順利,獨自返鄉。馮雲山則留在繼續廣西傳教,後得數千燒炭工人入教,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人先後加入,共迎洪秀全為領袖。適值廣西大饑荒,天地會反清活動此起彼落,地方官無暇顧及拜上帝會,洪秀全看準時機,於1851件初在桂平縣金田村聚眾起義,稱太平軍,實行反清。

   太平軍起事後,勢如破竹,首先攻克永安,建號太平天國,洪秀全自稱天王,並封楊秀清為東王、馮雲山為南王、蕭朝貴為西王、韋昌輝為北王、石為達開為翼王。不久,清兵大舉進攻,太平軍決定北上,圍攻桂林不下,於是進佔全州;
再入湖南,又攻長沙不下,馮雲山、蕭朝貴先後戰死,遂繞道克岳州。1853年初,攻不武昌,並沿長江順流東不,天地會會眾和沿途居民紛紛加入,聲勢日益浩大。同年,佔領南京,定為國都,改名天京。自起義到定都,前後兩年多,竟能席捲東南一帶,部眾從初時的二萬增加到百數十萬。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不久,把軍隊分為三部:
1.一部守衛天京,由韋昌輝領導;
2.一部北伐北京,由林鳳祥、李開芳統率;
3.一部沿長江西征,由石達開指揮。

   北伐軍作戰英勇,曾迫近天津,但人數只得一萬多,沿途攻破的城市均棄而不守,孤軍深入,血戰兩年,最後林、李二人都被清將僧格林沁擒殺,全軍覆沒。北伐的同時,西征軍攻取了長江中游的軍事重鎮,並曾佔領江西八個府城和五十多個州縣。清兵為了圍困天京而設立的「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則為楊秀清率軍攻破。這是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自永安封王,楊秀清地位僅在天王之下,為眾王之首。馮雲山、蕭朝貴戰死後,他更無制肘。定都天京後,他奉侍洪秀全於宮中享樂,自己則獨攬軍政大權,甚至想取代洪秀全的領導地位。洪秀全知情勢危急,在1856年密召韋昌輝回京殺楊秀清,不料韋昌 輝株連濫毅,二萬多名太平軍將士因而犧牲。石達開回京聲討,洪秀全乘勢剷除韋昌輝,表面上用石達開輔政,暗以二兄牽制。石達開不能與他們合作,率部眾二十萬人出走四川。太平天國自此元氣大傷,勢力轉衰。

   太平天國後期的局面,由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陳玉成支撐,曾一度攻陷蘇、贏不少城鎮。1860年,用突襲方式消滅了江南大營。從此清廷不得不倚靠漢人作戰,三路大軍圍攻太平軍:
1一路由曾國藩統率,從安慶沿長江東下,圍攻天京。
2一路由李鴻章統率淮軍,會同上海洋商為保護貿易而以西式方法訓練的洋槍 隊(後來定名為常勝軍),攻取蘇州,常州。
3一路由左宗棠統率,從江西進攻浙江。
太平軍節節敗退,陳玉成戰死,李秀成獨力難支。1863年底,天京被圍;次年,城內幾饉,洪秀全自殺,天京陷落,李秀成突圍後被擒殺,守城的太平軍全部戰死。與清廷對抗了十多年的太平天國,至此滅亡。


辛 亥 革 命 

    1894年,孫中山建立了第一個革命團體 —— 興中會。同時,華興會、光復會相繼組成。 1905年,各革命團體聯合組成中國同盟會,以:「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為革命綱領,積極開展革命宣傳,在各省和海外建立組織,發動多次起事,為辛亥革命做了多方面的準備 ,民主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與此同時,革命黨人積極聯絡海外愛國華僑,運動國內會黨和新軍,在中國西南發動多次武裝起義。這些起義雖然都失敗了,卻促進了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黃花崗起義失敗不久,湘、鄂、川、粵四省掀起保路風潮。

   1911 年(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湖北、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貴州、江蘇、廣西、安徽、廣東、福建、四川等省先後宣佈脫離清政府獨立。10月 10 日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在同盟會的影響和推動下,發動武昌起義,成立湖北軍政府。全國各地相繼回應,不到兩個月,全國有十四省宣佈獨立,清朝統治瓦解。12 月  29 日南京十七省代表會議選舉孫中山爲臨時大總統,並於 1912 年元旦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頒佈了一系列有利於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策法令,成立臨時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 臨時約法》。2 月 12 日清帝被迫宣佈退位,從此結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中華民國的建立和清朝的覆滅,標誌著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誕生和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終結。

辛亥革命有兩大功績:一是推翻清朝的殘暴統治,二是推翻數千年來的君主專制,使民主政治於以開始。同時辛亥革命並沒有成功,自辛亥革命以後,以迄於今,中國之情況不但無進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勢。軍閥之專橫,列強之侵蝕,日益加厲,令中國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獄。

不久,各省聯席會議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結束了清朝封建專制王朝的統治。但是,在帝國主義和舊有勢力的壓力下,孫中山於1912年4月被迫辭職,袁世凱竊據政權,革命遭受失敗。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辦公室,原爲清兩江總督端方建造的一座花廳,辛亥革命時做爲孫中山先生的辦公室。在這裏再現了孫中山80多年前在此從事革命活動的歷史瞬間。


中 華 民 國

     藍色代表光明純潔、民族與自由;白色代表坦白無私、民權與平等;紅色代表不畏犧牲、民生與博愛。

     白日的十二道光芒,代表著一年十二個月,一天十二個時辰;也象徵著國家的命脈,隨著時間的前進永存於世界;更鼓舞國人與時俱進,自強不息。

  中華民國國旗是由國父孫中山先生以革命先烈陸皓東先生所設計的青天白日旗為藍本,加上紅色為底色,而形成「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民國十七年,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十二月十七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正式經由國民政府立法通過,頒行全國使用。現行中華民國憲法第六條亦明白規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歷史,可說是一部中華民國的開國史,它所代表的含意如下:青色代表光明純潔、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無私、民權和平等;紅色代表不畏犧牲、民生和博愛。白日的十二道光芒,代表著一年十二個月,一天十二個時辰;也象徵著國家的命脈,隨著時間的前進永存於世界;更鼓舞國人與時俱進,自強不息。我國國旗的標準尺度圖解如下: AB:AC=2:3, ab:EF=3:8, bc=1/15ab, de:GH=2:4, 十二等角各為三十度。

   中華民國的國歌為國父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時,對全校五百名師生頒布的訓詞。

   民國十三年六月十六日,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禮,國父特親臨致詞並主持開訓。在開學典禮前,黨國元老胡漢民、戴季陶、廖仲愷及邵元沖等先生一致認為應該為中山先生準備一份文告,做為訓詞之用。當時胡漢民先生首先提筆說:「第一句話,應該是『三民主義,吾黨所宗』」,然後戴、廖、邵諸人,紛紛表示意見,繼而串連起來,成為一篇訓詞,訓詞的全文,正是我們今日的國歌。曲譜方面,民國十七年,公開徵求曲譜,程懋筠先生的作品,獲評審委員一致認同,選為第一名。至民國三十二年,正式公布為我國國歌。

中華民國國歌之背景,該歌詞共四十八字,為民國十三年六月十六日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的訓詞。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後,國民黨戴傳賢建議將此一訓詞採為中國國民黨之黨歌歌詞,經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公開徵求樂譜後,民國十八年一月十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於一百三十九件作品中,決議採程懋筠所作之歌譜為黨歌。民國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行政院明令全國在國歌未制定前,一般集會場合,均以該首黨歌代替國歌。

中華民國 國歌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意義:

1.三民主義是我們信奉的主義。用這一主義建立獨立自由的民主國家,用這一主義促進世界的永久和平。
2.寄望大家,要作國民革命的前鋒。早晚實踐不懈,絕對遵從主義。
3.誓願勤奮、勇猛!一定守信、盡忠!同心一志、合力向前!奮鬥到底,有始有終。

由於中國國民黨之黨歌僅是勉勵黨員之訓詞,而中華民國全體國民不全然為黨員,爰有另制定國歌之必要,國民政府之教育部乃公開徵求國歌歌詞,然多次審查之結果,均未能作出最後決定。民國二十五年國民政府再組成「國歌編製研究委員會」,負責主持國歌編製研究事宜,並公開徵求國歌歌詞,最後研究結果仍認為「黃埔軍校訓詞,充分表現革命建國精神,不但合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且代表中華民國立國精神」,乃向政府建議,以國父孫中山先生對黃埔軍校之訓詞,作為正式國歌。


中華民國 國旗歌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胄,東亞稱雄;
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國旗是用顏色來表示建國的歷史與精神,國旗歌則是用聲音來讚美國旗,稱頌國土。隨之看到的是隨風飄揚、冉冉上升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會讓人對國家生命和國民精神所寄託的這面國旗,產生無比的景仰。

中華民國國旗歌 作詞者

這首含義深長,有警惕與鼓勵作用的歌詞,是來自戴傳賢先生之手筆。戴傳賢(一八九一-一九四九)浙江吳興縣人,字季陶,筆名天仇;留學日本時,加入中國同盟會,回國後,從事報社工作。先後創立民權報、星期評論、中央通訊社等。或抨擊袁世凱,或介紹世界局勢。自民國元年起追隨 中山先生,不但記述其言論且與共進退,是中國國民黨的理論家。他熱愛國家,關懷時局,故能將國旗的精神寫成動人的文詞。

中華民國國旗歌作曲者

黃自,(一九○四-一九三八)江蘇沙縣人,自幼飽讀詩書,尤愛音樂。曾赴美學習西洋音樂的理論與作曲,但其作品卻充滿中國音樂風采。其「天倫歌」、「踏雪尋梅」、「花非花」、「採蓮謠」、「本事」等作品,不但旋律婉美流暢,且富民族特性;抗戰時所作的「旗正飄飄」,更能激發國人敵愾同仇之心。惜三十四歲即與世長辭。

國父遺囑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矚。

中華民國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孫文

1 四十年:孫中山先生自中、法之役(一八八五)戰敗後,始決心推翻滿清,創立 
民國;一直到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逝世,致力於國民革命共四十年。

2 建國方略:民國八年,孫先生在上海發表《建國方略》,分心理建設(知難行易說)、物質建設(實業計劃)、社會建設(民權初步)三部分,是孫先生精心籌思的 建國計劃。

3 建國大綱:民國十三年,孫先生擬就《建國大綱》二十五條,分建國程序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為實施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基礎。

4 三民主義:孫先生之三民主義揭櫫於「民報發刊詞」(一九○五)中,民國成立役,埋首著述,已有所成,然民國十一年陳炯明叛變,手稿焚毀殆盡;民國十三年, 
孫先生於廣東大學逐日口講其中真諦,計有「民族主義」六講、「民權主義」六講及「民生主義」四講(未完成),此即孫先生逝世後印行之《三民主義》全書。

5 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民國十三年孫先生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一月二十三日,發布宣言,確立政黨、政綱等。

  順著392級台階登上中山陵 (陵寢興建時,中國大陸人口為3.92億), 中山陵園位於南京東郊,環鍾山,方園45華里,南北寬6.6公里,東西長7公里,總面積30餘平方公里。地屬亞熱帶向北溫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全年年降雨量900-1000毫米,積溫4897℃,平均氣溫 15.7℃以上,是江蘇省最大的森林公園。

園內自然條件優越,人文景觀豐富,有風景名勝和古迹遺址200餘處,各類植物600餘種,珍禽鳥獸數十種。是一個融自然美與人文美於一體的旅遊勝地。中山陵園馳名中外,每年接待遊客600多萬人次,成爲中國重要的“窗口”地區和旅遊勝地,是國家級著名風景區。孫中山先生葬于紫金山小茅山南坡,確立了中山陵園重要的歷史和政治地位。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於1925年4月4日推定張人傑、汪兆銘、林森、于右任、戴傳賢、楊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葉楚傖、林業明、陳去病等12人爲葬事籌委會委員,隨後在上海成立了以楊杏佛爲主任幹事的葬事籌備處,負責安葬事宜。 遵照孫中山遺願,宋慶齡、孫科及葬事籌委會代表相繼到鍾山,實地勘測,擇定中茅山南麓爲建陵地址。
 
1925年5月13日,葬事籌委會通過並公佈《孫中山先生陵墓建築懸獎徵求圖案示例》,海內外的美術家、建築家紛紛展示才華,爭相繪製建築藍圖,喪事籌委會先後收到應徵圖案40餘種。經過評審,10種設計風格莊嚴的方案獲獎。其中,31歲的中國建築師呂彥直所設計的鳥瞰“警鐘”形圖案以其莊嚴、簡樸的風格獲得首獎,並由他負責監督、指導陵墓施工。全國各省紛紛認捐,華僑慷慨資助。中山陵歷時3年,於1929年春基本竣工 。1926年3月12日暨孫中山逝世一周年,葬事籌委會舉行陵墓奠基禮。
 
陵園內名勝古迹薈萃,文化內涵深厚,經過數十年的保護、建設和發展,形成了由中山陵景區等七片景區組成的中山陵園風景區。中山陵景區以孫中山先生陵墓爲中心,周圍散佈一系列紀念性建築。區內設有音樂台、藏經樓(孫中山紀念館)、美齡宮、流徽榭、光華亭、行健亭、永豐社、仰止亭、中山書院,整個景區面積約31.1萬平方米。

孫中山先生逝世至今已55五周年。對於他遺體問題,有各種傳說,有的說中國共產黨佔領大陸後被運到臺灣去了,有的說風化了,傳說紛紜。
 
 墳葬的實際經過是:孫中山對他的遺體和葬儀曾做過吩咐。對於遺體,他叫送給協和醫院作醫學解剖研究。至於葬儀和棺式,他吩咐仿照蘇聯的殯殮辦法,也要任民衆瞻仰遺容。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後,遺體送北京協和醫院施行手術(去內臟)和防腐。當時蘇聯贈送的玻璃蓋鋼棺未運到,因此暫殮于西式玻璃蓋楠棺內。靈柩停放於北京西山碧雲寺石塔中。1929年孫中山靈柩移葬南京市中山陵。移靈時,遺體從楠木棺內移至歐式銅棺中。換棺時,遺體上換下來的民國大禮服大禮帽放在原厝的西式楠木棺內,封存在石塔中,作爲孫中山靈柩停厝該寺的紀念,這就是“孫中山先生衣冠塚”。
 
 
  孫中山遺體雖經防腐,但終因技術水平問題,不久皮膚顔色黯淡變黑,經專家鑒定,不能長期保留瞻仰。經當時“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委員會”決定,改用歐洲銅棺盛殮、土葬。192年5月26日起靈南下,6月1日安葬于南京市東郊紫金山中山陵。孫中山靈柩所以安葬在南京,是因爲:孫中山于1912年初在南京就任大總統到鍾山(即紫金山)遊歷時曾表示過:“候他日逝世後,當國民乞此一塊土,以安置軀殼也”。

   中山陵是我國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山東人)設計建造的。中山陵墓從1926年3月12日奠基,至1929年6月1日安葬,用三年多的時間。陵墓面積共八萬餘平方米。主要建築物有祭堂、墓室、墓道和碑亭等。墓室內放著孫中山大理石臥像,供人們瞻仰。裝殮在銅棺內的遺體就安葬在臥像底下的長形墓穴中,用鋼筋水泥封固。據至今還健在的拱衛孫中山陵墓的老人證實,陵墓至今未移動過,完好無損。

孫中山先生 遷葬中山陵 大典中

『鼎  與  獅子』 

被侵略中國,燒、殺、擄、掠... ...

日本人砲轟的痕跡。


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 北伐的背景
軍閥混戰: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政局不穩,國家四分五裂,故打倒軍闕,一統國家為國民的渴望。
民生困苦:民國以來,連年內戰,國家經濟凋弊,稅制不定,人民生活困苦,久亂思冶。
基礎穩定: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南方革命力量鞏固﹐加上黃埔軍校培植軍官﹐強化武裝力量﹐奠下北伐基礎。
和議無望:孫中山應段祺瑞之邀,北上共商國是,惟不幸病逝,致南北和談無望,是以武力統一中國。

國共合作:聯俄容共政策,國氏黨得蘇俄援助,實力得以增強,有助北伐。

國民革命軍 北伐的經過

1.1926年7月,蔣中正率國民革命軍,分三路進兵;先從擊敗吳佩孚、孫傳芳,攻取武漢、南京等地。

2.1927年,國民黨由廣州遷至武漢,發生「寧漢分裂」北伐暫停蔣中正於上海清黨,7月寧漢復合,繼續北伐。

3.1928年5月,北伐軍在山東,遭日軍阻撓,逐繞道北上;其後,張作霖撤回東北時被日軍炸死,國民革命軍光復北京。

4.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願意服從國氏政府,北伐終告成功。


 

 


國民革命軍 北伐的因素

1.民心向附:軍閥混戰多年,國氏渴望統一,民心支持北伐。
2.軍閥不和:北方軍閥派系不和,力量分散,易於逐個擊破。
3.戰略得宜:戰略運用得宜,先安定南方,分路北上,定兩湖,又避過日軍阻梭,繞道前進,平定北京。
4.東北易幟:張作霖被日軍炸死役,其子張學良願服從國氏政府,決定東北易幟,促成北伐成功。
5.軍力穩固:北伐軍隊紀律嚴明,軍官多來自黃埔軍校,為精銳之師,加上南方軍閥歸附,為北伐成功之因素。

黃埔軍校 校歌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
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預備作奮鬥的先鋒,
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攜著手、向前行、路不遠、莫要緊,
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
 

   中山陵東約一公里處,巨木參天、流水潺潺。林海松濤中有一處幽美的風景區--靈穀公園,靈響寺、萬工池、無梁殿、松風閣、靈穀塔、寶公塔、靈穀寺等名勝古迹掩映其間。

   1928年,國民政府于靈穀寺址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今更名靈穀公園,是個集寺、墓、公園爲一體的風景區,通常人們仍稱這一帶爲靈穀寺。靈谷寺原址在鍾山南麓獨龍阜上,始建于南朝梁代,內葬名僧寶志和尚遺骨,造有志公塔,唐代更名寶公禪院,南唐改稱開善道場,北宋稱太平興國寺,明初改名蔣山寺

   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爲建明孝陵把蔣山寺及志公塔遷到今址。"靈穀寺"名由朱元璋親自擬定。該寺規模宏大,後毀於兵火,僅存無梁殿。今天的靈穀寺是清同治六年曾國藩所修----龍王廟。
 
   無梁殿原稱無量殿,因殿內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
該殿建成于明初,從殿基到屋頂,全部用大磚砌成,不施寸木,也無梁椽,故俗稱無梁殿,其建築年代之久遠、氣勢之宏偉、結構之堅固堪稱國內同類建築之最。
 
靈谷塔原名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塔,建於1931年。塔高60米,九層八面。塔內外壁均嵌有碑刻,錄有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的開學校訓等。塔的第九層沒有碑刻,以供遊人登高遠眺 。

中原大戰的原因

1.軍閥意識:部分軍人軍閥意識尚存,恃勢爭權,欲據地稱霸。
2.各擁重兵:北伐結束,李宗仁、馮玉祥等各擁重兵,與掌握中央軍權的蔣中正對峙。
3.裁軍收權:蔣中正力主裁軍,重新編整軍隊,收回軍權,李宗仁等藉口蔣氏削其軍權,聯絡各地軍閥。以武力對抗。

中原大戰的經過

1.1930年3月,李宗仁、馮玉祥等聯合反蔣,軍力達17萬,中原大戰爆發。
2.中原大戰初段,中央軍稍失利,後得張學良入關援助蔣氏,形勢逆轉。

3.閻錫山率部退回山西,馮玉祥、李宗仁戰敗,中原大戰結束。
 

中原大戰的影響

1.中原大戰歷時七個月,雙方動員百萬大軍,傷亡超過了十萬,有損國家元氣。
2.中原大戰期間,中國共產黨乘機擴張勢力,紅軍增至十餘萬人。
3.中原大戰,致國民政府無暇顧及防範日本,而張學良領軍入闕,日本得以乘虛而入,終發生「九一八事變」。


抗日戰爭
主力部隊 隸屬

戰 役 名 稱

中國 國民黨

八一三淞滬會戰 、台兒莊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三次會戰、豫南會戰、桂南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 ...。

中國 共產黨

平型關大戰、百團大戰。


● 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滿洲事變』和『滿洲國』

在日俄戰爭中打了勝仗的日本,通過《樸次茅斯和約》,在『滿洲』(中國的東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的南部建立了勢力範圍。但是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民眾的民族解放運動迅速高漲,日本對『滿洲』的統治開始動搖。而且,同日本勾結在一起統制『滿洲』地區的張作霖軍閥政權,也開始表示出要擺脫日本、爭取自立的反抗姿態。

日本為確保在『滿洲』的權益,尤其是想把『滿洲』作為對蘇聯作戰的根據地以及煤、鐵的供給地,精心策劃了炸死張作霖和柳條湖事件等,遂在1932年建成了完全被日本控制的傀儡政權--『滿洲國』。 在『王道樂士』、『五族協和』的美名下,日本國內也轟動了。而
實質上,這不啻是日本官民共同侵略中國的表現。

● 出兵山東省和炸死張作霖


辛亥革命之後,中國的軍閥仍很猖獗。國民黨的蔣介石為了保護民族資本的利益,在1926年發起打倒軍閥的鬥爭(北伐),先後解放了漢口、上海、南京等地。

為了阻止這次北伐波及日本控制下的『滿洲』,日本在1927年5月、1928年4月和5月,三次出兵山東省,特別是第三次的出兵,日本軍隊發動了猛烈的攻擊,殺傷了大量的中國人,激起了中國民眾的抗日運動。『滿洲』的親日派軍閥張作霖,面對民眾的抗日氣勢,開始明白追隨日本是不利的,於是在1928年6月,由關東軍佐大河本等人策劃,張作霖同乘坐的火軍一起被炸。河本等人把這一事件栽在國民黨的頭上,企圖藉此機會一舉鎮服整個『滿洲』。

● 柳條湖事件

1931年9月18日晚上10時20分左右,在『滿洲』的中心奉天市郊外一個名叫柳條湖的地方,『滿鐵』的軌道突然被炸。關東軍認為這次炸毀鐵道乃是中國軍隊有計劃的行動,遂立即出軍隊,於第二天攻佔奉天,又在四天之中,佔領了長春、吉林等南『滿洲』的主要城市。

於是,歷經十五年的侵略中國的戰爭開始了。

這次炸毀鐵道的事件,實際上是關東軍參謀官集團(陸軍大佐板垣征四郎、陸軍大佐石原莞爾等人)為完全統制『滿洲』而蓄意策劃的。然而,直到日本戰敗投降,日本的國民都柑信了關東軍發表的聲明:中國軍炸毀了滿鐵,向日本發起了軍事挑剔,必須自衛還擊。

● 擴大侵略規模

日本侵略『滿洲』(日本稱為『滿洲事變』,中國稱為『9.18事變』)的規模在進一步擴大。1931年10月8日,關東軍的飛機轟炸錦洲。當時,逃出奉天的張學良在錦洲建立了政權。11月,關東軍又出兵『滿洲』北部,經過激戰,佔領了昂昂溪、齊齊哈爾。

12月28日,關東軍再次向錦州發起攻擊,於翌年1月3日攻佔。進而在2月5日佔領了哈爾濱。中國的民眾被日本的侵略行徑激怒了,憤然而起,發生了以上海為中心的大規模的罷工、抵制日貨等運動。日本則在『保衛帝國的生命線滿蒙』之口號下,把大量的日本國民拖入了戰爭,處於狂熱的狀態。

● 『滿洲國』和『滿洲』熱

1932年3月1日,『滿洲國』宣告成立。長春改名『新京』,作為首都,並定年號為『大同』。國家的執政元首是清朝的末代皇帝博儀,他被日本悄悄地從天津弄出來後,走馬上任了。建國宣言中寫有這樣的理想:「『王道樂土』五族(漢、滿、蒙、日、朝)協和。」但是日本人無處不入,掌握著行政實權,關東軍可令部才是真正的『滿洲國』政府。


   在日本國內,報紙、
雜誌和廣播電台掀起了一肢『滿豪熱』,受到經濟危機牽累的資本家和失業青年,乘著這股熱潮,湧向『滿洲』。這些日本移民需要的土地,由關東軍強行徵用,指令當地農民以極其低廉的價格賣出來。在關東軍用武力掠奪中國人的土地和課以重稅的基礎上,『滿洲國』才得以宣告成立的。

● 『滿鐵』

『滿鐵』是一個半官半民的國策公司,全名圳『南滿洲鐵道股份有限公司』,設立於1906年,基礎是東清鐵道(日俄戰爭後從俄國手中奪得長春至旅順的鐵道)以及附屬於東清鐵道的特權和財產。它是日本在滿洲的權益中心,與關東軍,關東廳同為統制『滿洲』的柱石。『滿洲事變』之後,通過『委托經營』其他鐵道和開闢新線等項目,使具有鐵路的總長度達到一萬多公里。並且,除鐵道從外,還有自已的煤炭、水運、電氣、製鐵、石油等事業網,形成了『滿鐵樂恩』。『滿鐵』可設是日本統制『滿洲』的象徵,於是成了抗日游擊隊的打擊目標,不斷受剄襲擊。


● 一二八事變

三友實業社,位於上海東北角馬玉山路(今雙陽路),是上海的著名國貨工業,他們以生產三角牌毛巾質優價廉而聞名。『九.一八』以後,這個廠的工友自動組織了義勇軍,每日操練,情緒高昂。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傍晚,五個日本僧人在三友社附近走走停停,不時四處窺視。這五個日本僧人,為首的是天崎居升、水上秀雄、藤井國吉、後藤平和黑岩淺次郎。這幾個和尚的不尋常舉動,引起了工人義勇軍的注意。他們馬上派人盯上了這些和尚。和尚自有人跟宗,便奔跑起來。當他們跑到趙家巷附近時,工人攔住他們盤問。就在這一剎那間,一群不明身份的人,化裝成工人模樣,混入了三友社工人行列。他們揮動拳頭向和尚身上打來。幾個和尚被打傷後,三人立即逃到不遠處的由日本人辦的東華紗廠。其中有一人因傷重後來死去。


這件轟動上海灘的『日僧事件』,成為『一.二八』事件的導火線。『日僧事件』的幕後策劃者,是日本女間諜川島芳子和日本那上

海總領事館的助理武官田中隆吉少佐。川島芳子,原名金璧輝,是清朝族肅親王的女兒。六歲那年,辛亥革命爆發,她失去了貴族地位。不久就成為日本特務川島浪速的養女,到日本信州高等女校接受教育。一九二七年十一月,日本策劃『滿蒙獨立』。川島芳子被派回國,安排她與蒙古王公之子甘珠爾察布結婚,以控制這個傀儡。不科,事未成功,皇姑屯炸車案使世界輿論大嘩,『滿蒙獨立』運動隨之夭折。川島芳子與甘珠察布的婚姻關係立即解除,回到日本。『九.一八』事件前後,她受日本間諜機關指派再次來華。一九三二年,關東軍要在東北策劃炮制『滿洲國』。為掩人耳目,轉移國際視線,[土反]坦征四郎找到上海的田中隆吉,給他二萬日元活動費,要他製造一個日本向上海出兵的借口。而『日僧事件』是川島芳子製造出兵上海借口的第一步。

那幾個和尚是日本『日蓮子』。日蓮子是中國佛教中法華教流傳到日本後演變而來的一支佛教流派。它的右翼以專門從事暗殺活動而聞名。川島芳子利用這伙人去『點火』,那些冒充『工人』的,是她收買的漢奸。第二步,他們利用『日僧事件』火燒三友廠,把事情鬧大。

一月二十日晨二時,『日本人青年同志會』七十多人,前往三友實業社『報復』。當他們路經臨青路時,值勤的華人巡捕上前勸阻,他們立即就動手打人。華捕田潤生當場被打死,華捕朱伍蘭打電話報警時,手被砍掉三個指頭。三友實業社的周圍籬笆都被撬開,他們把汽油、煤油澆到工廠板壁上點火,立即火勢衝天。他們還用手榴彈轟炸。第三步,當天下午,他們在公共租界日本人俱樂部三樓開會,要求日本當局和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出兵干涉以『保護僑民』。會後,一千多名暴徒手持棍棒,在海軍陸戰隊掩護下,氣焰囂張地在吳淞路、北四川路一帶游行示威。沿途不少商店被他們用棍棒搗毀,電車也被他們阻攔,值勤的巡捕再次被毆打。這樣,上海的空氣立即緊張起來,關東軍策劃的日軍進攻上海的借口終於製造出來了。一月二十三日。龍華警備司令部。十九路軍和龍華警備司令部主要官長都在這裏,其中有總指揮蔣光鼐、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警備司令戴戟和所屬各部隊的長官。蔡廷鍇軍長在會中站起來,用低沉堅毅的語調對大家說:『日本人這幾天在上海處處都在向我們尋釁,處處都在壓迫我們,商店被其滋擾,人民被其侮辱,並加派兵船及飛機、母艦來滬,大有占據上海的企圖。』『兄弟只有決心的心腸,願意同大家同生共死。』

戴戟司令當眾表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成敗何足計,生死何足論,只有盡我等軍人守土御侮的天職,與倭奴一決死戰。』

最後,蔣光鼐總指揮訓示:『我們的死,可喚醒國魂,我們的血,可寒敵膽。』『我們明知物質上不是日寇的對手,但是這種萬眾一心的精誠,就可以打開一條必勝之路,何況我們還有兩三萬人,真一不能挽救中國嗎?』當天,一份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戴戟四位將軍簽署了一份告十九路軍全體官兵同志書。這份文告說: 『四顧神州,版圖變色,皇皇五千年之華冑,將淪為奴隸牛馬萬劫不復之慘境,是而可忍孰不可忍。我不自救,誰能救我!?!』 『我們為緊急應付起見,只有以我們愛國熱血染成我們最後一片光榮的歷史。只有把我們殉國精神葬在四萬萬未死盡的人們心坎裏,我們沒有回顧,我們不管成敗利鈍,一刀一槍,死而後已!』 『自由之神已鳴,救死之血正沸,我們不要感覺我們物資不過人,我們要以偉大犧牲精神來戰勝一切,我們必定能救中國。哥哥們,弟弟們!衝鋒吧!我們要永永遠遠在血泊中求最後的生存與勝利,我們來高呼:殺!殺!!』

十九路軍的官兵全體動員起來了,他們抱著隨時戰死沙場的決心,隨時準備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迎擊來犯之敵。『日僧事件』剛發生,日本第一遣外司令官鹽澤幸一就向上海市長吳鐵城提出四項要求。吳鐵城卑躬屈膝,全部接受這些無理要求。

一月二十三日晚,停在吳淞港外的日本輕巡洋艦『大井』號和第十五驅逐隊、特別陸戰隊四百五十七人到上海。

一月二十四日,日本水上航空母艦『能登呂號』到上海。一月二十八日二十時,鹽澤幸一又提出進一步的無理要求,要求中國軍隊撤出北四川路並平毀工事,由日軍進駐。二十一時三十分,部分日軍軍登陸,他們和原來就在租界的海軍陸戰隊會合後,趁著夜色向天通庵火車站集結。二十三時三十分,鹽澤幸一下令進犯上海北火車站,準備以切斷中國守軍的軍事運輸。爆發『一二八』淞滬戰爭!

5月1日 外交部訓令上海停戰會議代表郭泰祺簽署《上海停戰協定》。5月5日《上海停戰協定》簽字。“一二八”淞滬抗戰宣告結束。5月28日 蘇州舉行抗日殉難將士追悼大會。5月31日日本侵滬陸軍撤退。6月17日日本侵滬海軍陸戰隊撤退。 


● 侵略熱河--進而向南擴張


完全侵佔了『滿洲』(東三省)之後,日本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位於東三省和華北之間的熱河合。1933年22月3日,遵照日本政府的決定,日軍開始進攻熱河。3月的月中,日軍沿著萬里長城佔據了山海關至古北口一帶,從頭至尾約有450公里長。

5月份,日軍進而越過萬里長城,侵入關內(萬里長城的內側--華北),距北平只有五十公里。中國方面不得不要求停戰。結果,等於承認以長城為分界線,把熱河省也納進了『滿洲國』的版圖。

● 西安事變

一九三六年冬天發生的西安事變,張學良與揚虎城因為一腔抗日救國的熱情,受了共黨宣傳的哄騙,誤信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的口號,中了中國共產黨的陰謀;又兼以張學良自失了東北之後,時刻想把自日本打退,回到老家去,於是這位沒有政治達見的東北『少帥』就聯同當時的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楊虎城,在十二月十二日清晨發難。蔣委員長的衛士托抗,死四十餘人,蔣委員長終劫持。消息傳出後,舉世震驚。全國一致要求立即釋放蔣委員長。當時,共黨的口號是團結抗日,都不想傷害蔣委員長。共黨則只求暫時緩和西北剿共軍事的壓力,喘一口氣。所以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張學良親自陪同蔣委員長飛往洛陽,第二天蔣委員長飛回南京。過了半年,七七事變軍發生,全面抗戰開始。

● 田中奏摺

湊巧,日本內務大臣牧野仲顯一是田中內閣的反對者。出於不同政見,他同意給床次竹二郎方便,讓他的弟弟山下勇出面,買通了皇室書庫官,蔡智堪以修補圖書為名進入皇室書庫。皇室書庫官找到一份文件,放在蔡智堪面前,自己就悄然離去了。蔡智堪用碳酸紙蒙在文件上,用鉛筆一筆一劃仔細地描起來。這份用『西內城』精繕而成的文件名叫《田中奏摺》,內容涉及八個方面,數十萬字,長達六十多頁。

一九二七年下半年,田中首相主持過多次『東方會議』,中心便是策劃侵略中國的具體部署。到會者有政府各省次官、參贊,通商局長,歐美局長,陸軍部次官,參謀本部次長,軍務局長,軍令部次長,關東廳長官,大藏省理財局長,朝鮮總督府警務局長,駐華大使,駐奉天(瀋陽)、漢口、上海的總領事等等。而《田中奏摺》就是『東方會議』的紀要。

整整十個夜晚,蔡智堪的特使使命完成了。他抄完一部分,就把這部份抄到的文件寄出。中國東北保安總司令部的外交主任王家禎陸續收到了這些抄錄的文件。王家禎收到文件後馬上找人把它翻譯了出來,立即引來了國際國內輿論的一片嘩然。到今天日本官方始終不敢承認有《田中奏摺》這樣一份文件。

● 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無線電波把張、楊的『通電』和張、楊邀請中共代表團去西安的信息,送到了毛澤東的炕桌上。毛澤東的辦公室徹夜通明。周恩來、朱德、博古、張國燾等人都在這裏開會。會議的結果,決定爭取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並由周恩來、葉劍英、博古組成中共代表團和紅軍代表團,前往西安參加談判。十二月十四日,周恩來率代表團前往延安,再從延安乘飛機去西安。同一天下午四時,西安上空發現一架飛機盤旋飛行。一會兒,飛機投下一只信筒,裏面裝著端納給張學良的信。端納是美國人,當過張學良的顧問,此時應宋美齡之邀,作為信使訪問西安。端納給蔣介石帶來了宋美齡的信,信中勸他要理解張、楊的舉動,說東北軍都是亡省亡家的人,他們要抗日,是自然的事情。信的最後說:『告訴你一句話:南京的情形是戲中百戲。』蔣介石深知『戲中百戲』指的是什麼。要是中國一但陷入內戰,他自己的處境和命運將不堪設想。回過頭想想,張、楊不過是要他抗日,並無其他意圖,在西安不會有生命危險。這樣,他一面寫條子命令何應欽停止進攻,面考慮與張、楊談判。

蔣介石同意談判了。恰在此時,十二月十七日下午,中共代表團到達西安。十二月二十日、一十二日,宋子文、宋美齡先後到西安。經商定,宋子文代表蔣介石,張、楊、周恩來代表西安方面進行談判。二十四日,談判取得了積極成果,達成六項協議:

一、改組國民黨和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

二、釋放上海愛國領袖和政治犯,保證人員自由權利

三、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

四、召集各黨派各界各軍救國會議,決定抗日救國方針

五、與同情中國抗日的國家建立合作關係

六、具體救國辦法


當天晚上,由宋氏兄妹陪同,周恩來會見了蔣介石。周恩來和蔣介石達成三點協議: 

一、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統一中國,受蔣指揮。
二、宋子文代表蔣與周解決一切。
三、蔣回南京後,周可直接去談判。

● 七七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北平西南永定河上的座精美石橋。它建於金朝,距今已有八百多年了。全長二百六十六點五米,橋上石柱間的雕柱在南北各有一百零四根,柱頭上雕著大小石獅共有四百八十五個。形態活潑,情趣盎然,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元朝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說過,盧溝橋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盧溝橋是北平的西南門戶,平漢鐵路的咽喉。北平周圍四個重鎮之中,通州、豐臺、南口已被日軍佔領,只剩下盧溝橋。盧溝橋成為北平與外界聯係的唯一通道。如果盧溝橋失守,北京將成為一座孤立無援的死城。

七月六日,駐豐臺日軍向中國當局提出,希望通宛平縣城到盧溝橋以西長辛店演習,中國守軍不許,為此雙方僵持了十小時之久。當晚十時許,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接到日本方面電話,說有日本陸軍一個中隊在盧橋演習時,好像聽到駐宛平縣城內的軍隊發出的槍聲,使演習部隊一時紛亂,結果一名士兵失宗,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失兵。

一九三七年,日軍為準備戰爭升級而進行挑釁。七月七日凌晨二時,一個拿著日本戰刀的指揮官帶領著一個排的日軍步兵一字排開,向盧溝橋靠攏。中國二十九軍駐北平部隊團守軍一個排長上前交涉,日軍毫不理會。那個指揮官走到中國排長面前,一刀把排長劈死。後面的日軍迅速分開,一陣槍聲,中國守軍一個排全部陣亡。

五時三十分,日軍向盧溝橋全面進攻。頃刻間,盧溝橋上,宛平城外,槍聲大作。六時四十五分,日軍在炮火增援下,先後占領龍王廟和鐵路橋。

『七.七』事變中,二十九軍的官兵打響了中國人民八年抗戰的第一槍,拉開了中國人民抗擊日寇的序幕。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將軍命令:『全體官兵要堅決抵抗;盧溝橋即為爾等之墳墓;應與大橋共存亡,不得後退!』。二百一十九團三營金振中營長出誓言:『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還帶傷領受了奪回鐵路橋的死命令。他親自率敢死隊勇猛衝鋒。 同一天清晨,一份急電送到了蔣介石面前。他立即叫來侍從室主任陳布雷,一面下令調四個師的兵力北上增援二十九軍,一面又指示外交部與各國交涉。蘇聯表示支持中國抗戰,英、美不置可否。日本則反咬一口,要中國政府懲辦盧溝橋肇事者。


七月十七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對時局聲明,並表示:『如果放棄了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抗戰到底,犧牲到底,唯有犧牲到底的決心,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若是彷徨不定,妄圖苟安,便會陷民族於萬劫不復之地。』『我們希望和平,但不求苟安。我們不求戰爭,但可能被迫自衛。』說明了中國晌嚴正立場。

七月十八日蔣介石發表四點聲名:

1. 盧溝橋事件之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主權與領土之完整。
2. 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非法變更。
3. 中央政府所派的官吏,不得任意要求撤換。
4. 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受任何約束。

七月十九日,全國各報頭條刊載了蔣介石身穿軍裝在廬山發表談話的照片,還刊登了廬山談話的消息。照片上的蔣介石,情緒激昂,高舉拳頭。

輿論把中央政府的動員令傳到了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耳中。盧溝橋的怒火點燃了全中國人民的抗日烽火,黃河的咆哮將激起神州大地雷鳴般的槍炮聲。

七月八日到七月三十日,日軍先以談判為名拖延時間。待增援部隊到位,便恢復向中國守軍的進攻。七月三十日前後,日軍增兵越來越多,兵力比較越來越懸殊,以致二十九軍不得不撤出盧溝橋,直到北平、天津失守。

對日戰爭剛開始,日本便調動精銳部隊與優勢火力攻佔北平和天津。8月13日,日本進攻上海... ...

● 八一三淞滬戰役

民國廿六年八月十五日,國軍以八十七師在左,八十八師在右,向上海日軍發動攻擊,起初攻擊重點指向虹口,後改向公大紗廠,經數次戰鬥後,日軍在上海的陸戰隊己被我軍包圍,但喪失軍兵力有限,此時陳誠到上海視察,陳誠與張治中商議後,始將卅六師九十八師投入攻擊,同時改變重點指向匯山碼頭,企圖由中央突破,將日軍截成兩段,再向兩方席卷而掃蕩之,可惜,攻擊開始過早,至卅六師一部迫近匯山碼頭,後續部隊九十八師仍未到來,攻擊為之頓挫,往後更由主動變為被動。

日軍增援部隊於八月廿三日晨分別於吳淞寶山川沙口附近登陸,擊敗守軍後,奪取沿江各要點,國軍則抽調部隊攻擊日軍增援部隊,由於日軍增援部隊逐次到達戰場,且配有戰車及重炮,加以沿海之日本海空軍均占優勢,火力猛烈,國軍傷亡慘重,乃改採守勢。

民國廿六年十月廿日,日軍大本營決定再自華北,朝鮮,及日本本土抽調三個師團及二個聯隊編成第十軍,增援淞滬地區作戰。十一月五日,日軍在抗州灣北岸金山衛登陸,並以主力指向松江方向採取攻勢,同時上海日軍亦配合金山衛的登陸作戰發動攻勢,第三戰區鑑於情況危急,令淞滬左右兩作戰軍十一月十日開始向吳福線國防陣地轉進。


此役國軍投入戰場多達七十五個步兵師,九個步兵旅,稅警團,教導總隊與特種部隊,總數超過六十多萬人,日軍參戰部隊約廿七萬人,至於傷亡情形,日軍於金山衛登陸前,其傷亡即達四0六七二人,其中陣亡九一一五人,受傷三一三五七人,國軍則損失慘重,但因各軍師傷亡資料多未往上呈報,據估計傷亡應達卅十萬人以上。

淞滬會戰結束後,日軍於民國二十六年十一十二月攻陷上海南京。其後日軍由於受到徐州附近國軍主力的吸引,而於二十七年三四月與國軍發生徐州會戰,之後,日軍主力循長江南下,而於二十七年十月底攻陷武漢,日軍的主作戰線即成東西向,武漢雖然失守,但日本卻從此只能作他的「三月亡華」春秋大夢。


經過三個月的淞滬會戰,國軍 華東軍主力部隊喪失百分之七十,無法再遏止日軍推進,預設的長江至蘇州,嘉興及江陰至無鍚的國防線也相繼失守。

日軍二十萬分兵六路迫向南京,一路殺人放火、姦淫虜掠,無惡不作。松江城、蘇州、無錫、常州(武進)、鎮江等長江下游三角地帶均被屠殺毀滅。日軍第13師團一部連同第11師團之一部編成天谷支隊在鎮江北渡長江,先取揚州,然後西向迂迴南京對岸之浦口。第13師團第65聯隊組成山田支隊沿長江南岸直趨下關。第16師團於12月5日進據句容後,其第38及33聯隊繞湯水鎮經紫金山(鐘山)北麓轉向下關之東煤炭港江邊;其第9及20聯隊攻麒麟門經馬群由紫金山南麓直迫中山門。

第9師團第7、35、36、及19各聯隊在第16師團之南並進,殺向光華門及通濟門。第10軍所屬之第114、第18及第6師團自杭州灣登陸後即西向推進,第114師團繞太湖南岸北攻宜興,經溧水攻南京城西之花神廟、雨花台、中華門。第45聯隊由最左翼直奔下關。第5師團之第41聯隊,國崎支隊經固城湖及石臼湖之南,於馬鞍山之北渡長江而東向浦口。1937年12月9日,六路日軍攻至南京外圍,爆發環城防衛戰。12日晨日軍攻陷城西南之中華門,下午5時負責保衛南京之唐生智召集師長以上人員開會宣布撤退,唐隨即渡江北逃。

十二月十三日,日軍進攻南京,首都南京陷落。廿四日,杭州繼之。日軍入南京後,劫掠、姦淫、屠殺……是為南京大屠殺,死了三十萬平民。

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晨9時,日軍從中華門及中山門湧入市區,南京陷落。為期三個月的“南京大屠殺”隨即開始。南京大屠殺中最兇殘、殺人最多的是松井石根指揮的華中方面軍麾下的中島今朝吾第16師團,其次是柳川平助指揮的第10軍團轄下的谷壽夫第6師團。大屠殺基本可分作兩類,即集體屠殺和分散屠殺。

南京市政府在興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同時,也在當年日軍屠殺人數眾多或埋屍集中的遺址15處立碑紀念,以悼念遇難同胞,教育後人,永遠不忘這段屈辱的悲慘歷史。現以南京大屠殺遺址紀念碑說明大屠殺的概況如下:

1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挹江門叢葬地紀念碑
挹江門附近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我遇難同胞屍骨叢葬地之一。從1937年12月到1938年5月,南京崇善堂、紅卍字會等慈善團體先後六批,共收死難者遺骸5100多具,埋葬於挹江門東城根及其附近之姜家園、石榴園等地。


2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山碼頭遇難同胞紀念碑
中山碼頭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遺址之一,當時避居國際安全區之青壯難民,在此慘遭殺害者,共達萬人以上。其中,1937年12月16日傍晚,日軍從避居於原華僑招待所之難民中,搜捕所謂有“當兵”嫌疑者五千餘人,押解於此,用機槍集體射殺後,棄屍江中。12月18日,日軍又從避居於大方巷之難民中,搜捕青年四千餘名押解於此,復用機槍射殺。在此先後,日軍還於毗近之南通路北麥地和九甲墟江邊,槍殺我難民八百餘人。

3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煤炭港遇難同胞紀念碑
1937年12月17日,日軍從各處搜捕我已解除武裝之士兵及平民三千餘人,拘禁於煤炭港下游江邊,以機槍射殺;而傷未死者,悉被押往附近茅屋,縱火活焚至死。
內有首都電廠職工四十五人。

4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魚雷營遇難同胞紀念碑
1937 年12月15日夜,侵華日軍將被其搜捕之我市平民和已解除武裝之守城官兵九千餘人,押至魚雷營,以機槍集體射殺。同月,日軍又在魚雷營、寶塔橋一帶再次殺害我軍民三萬餘人。

5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草鞋峽遇難同胞紀念碑
1937 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佔南京後,我逃聚在下關沿江待渡之大批難民和已解除武裝之士兵,共57000餘人,遭日軍捕獲後,悉被集中囚禁於幕府山下之四五所村。因連日慘遭凌虐,凍餓致死一批;續於18日夜悉被捆綁,押解至草鞋峽,用機槍集體射殺。少數傷而未死者,日軍復用刺刀戳斃;後又縱火焚屍,殘骸悉棄江中。

6 、燕子磯江灘遇難同胞紀念碑
1937 年12月,城陷之初,南京難民避聚於燕子磯江灘,求渡北逃。詎遭日艦封鎖所阻,旋受大隊日軍之包圍,繼之以機槍橫掃,悉被殺害,總數達五萬餘人。其時屍橫荒灘,血染江流,罹難之眾,情狀之慘,乃世所罕見。 


7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東郊叢葬地紀念碑
1937 年12月,侵華日軍瘋狂實施南京大屠殺,我東郊一帶,慘遭殺害之無辜同胞,屍蔽丘隴,骨暴荒原,因久無人收,而致腐爛腥臭。迨至翌年4月,始由崇善堂等慈善團體從事收殮,計於中山門外至馬群鎮一帶,收屍33000餘具,就地掩埋於荒丘或田野。1938年12月偽南京政府衛生局又於馬群、茆山、馬鞍、靈谷寺等處,收集死難者遺骸骨和殘骸三
千餘具,叢葬於靈谷寺之東。

8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遇難同胞紀念碑
1937 年12月16日,日軍將被解除武裝之國軍士兵和平民萬餘人,囚禁於原陸軍監獄院內,傍晚押至江東門,藉放火焚燒民房照明,驟以輕重機槍向人群猛烈掃射,受害者眾聲哀號,相繼倒臥於血泊之中。遺屍枕藉,盈衢塞道,直至蔽滿江東河面,且拋露風日之下,久無人收,情至慘烈。

9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普德寺叢葬地紀念碑
普德寺係我遇難同胞屍骨叢葬地之一,經南京紅卍字會先後埋葬於此者共達9721具,故亦稱“萬人坑”。

10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上新河地區遇難同胞紀念碑
1937 年12月,侵華日軍攻佔南京後,我大批解除武裝之士兵和群集上新河一帶之難民,共28730餘人,悉遭日軍殺害於此。日軍屠殺手段極其殘酷,或縛之以溺水,或積薪而活焚,槍擊刀劈,無所不用其極。對婦女乃至女童,均先強姦而後殺害,慘絕人寰,世所罕見。1938年1月至5月,又經南京紅卍字會在上新河一帶收埋死難者遺屍計十四批,共8459具。

11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漢中門外遇難同胞紀念碑
1937 年12月15日下午,避難於“國際安全區”之本市平民和已解除武裝之軍警共二千餘人,遭日軍搜捕後,被押赴漢中門外,用機槍掃射殺害;其傷而未死者,或亂刀補戮,或縱火活焚。屍骨蔽野,慘絕人寰。


12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清涼山遇難同胞紀念碑
侵華日軍在今南京海河大學校園內,即清涼山附近之吳家巷、韓家橋等地殺害數以千計的難民。


13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五台山叢葬地紀念碑
崇善堂和紅卍字會等慈善團體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曾先後四批埋葬被害同胞屍骨共254具。

14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北極閣附近遇難同胞紀念碑
1937 年12月,日軍在北極閣毗近之處屠殺我同胞二千餘人。
其時,鼓樓至大石橋,北門橋至唱經樓,太平門、富貴山及藍家莊等地,伏屍殘骸,盈街塞道;塗膏凝血,觸目生哀。 

15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正覺寺遇難同胞紀念碑
一般人以為日人信奉佛教,僧侶可幸免於難。事實上日軍已經獸性大發,毫無人性,僧侶尼姑如普通百姓般遭遇毒手。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武定門正覺寺,將該寺僧人慧兆等十七人集體槍殺。同日,日軍還在中華門外將尼姑真行等三人姦殺。

上述十五處紀念碑的遇難同胞數字已達二十六萬餘名。


中華民國 的一頁頁滄傷

寧漢分裂:汪 精衛(兆銘) 叛變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本在北平製造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王克敏為傀儡,名義上統轄華北,以維持佔有區秩序,消滅國民政府的勢力,搜刮物資,「以戰養戰」,並施行親日教育。

一九三二年汪兆銘任行政院長時,贊成抗日,但一九三三年長城之役後,認為中國不能力敵,要一面交涉,一面抵抗,人多指其親日。七七事變後,大戰快要爆發,汪更心急,多國游說汪與日談判。

汪說:抵拒侵略與不抵拒,並非矛盾,和平條件如無害於中國獨存,何必拒絕?

一九三九年三月,汪在河內遇刺,末死,再宣佈和平是中國獨存的要道。十一月廿九日,汪訂立《中日關係基本條約》。一九四四年,汪病死,南京殘局由陳公博、周佛海維持。

   1948年十二月十五日,十二兵團被殲滅於安徽省蒙城東北(徐州西南百公里外) ,國軍因在東北失利,丟了物產富饒的錦繡河山。亟想,在華北黃淮平原與共軍關內主力二野劉伯承、三野陳毅(一野彭德怀在西北、四野林彪在東北)決一死戰 !如果得勝再乘勝出關收复東北,回頭掃蕩西北。

   此役國軍集結七個兵團:黃百韜、黃維、邱清泉、孫元良、劉汝明、李彌、李延年,兵力約80萬﹔共軍劉伯承、陳毅、陳賡等部亦 投入正規軍百萬、民兵百萬。

   展開後,黃百韜兵團於十一月十六日在碾庄首先被殲滅!黃維兵團亦於十二月十五日繼被殲滅!其餘五個兵團在「徐蚌剿匪總部前敵總司令」杜聿明率領之下(總司令 劉峙退避於蚌埠督師),更於卅八年元月三至五日夜被消滅於徐州西南、蕭縣、永城之間。此役雙方動員之廣、死傷之眾為歷史所絕無!國民政府經此一役元氣 大傷,已無可戰之兵!

此次戰役國軍重要將領 ~~~

   劉    峙:潛逃後、回歸中共。
   杜聿明:被俘。
   黃百韜:戰死沙場。
   黃    維:被俘。
   丘清泉:戰死沙場。
   李    彌:後徹滇緬邊區成為異域孤軍。
   孫元良:1948年12月化妝逃出,來到台灣。

     1949 年 4 月 20 日子夜,百萬共軍正式橫渡長江,國民黨沿江雖布署了七十萬大軍,但已無鬥志,「渡江戰役」尚未開打,長江「江陰要塞」即宣告「叛變」投共,結果這個古來即分割南北的長江天塹,竟一夜可渡,共軍到 1949 年 4 月  22日就輕易地渡過長江達 30 萬人,國民政府軍全線崩潰。

     1949 年 4 月 21 日,共軍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4 月 24 日,共軍 104 師的先頭部隊占領了南京總統府。

     1950 年 4 月 1日,國民政府在大陸最後的據點 ~ 西康省被共軍所占,至此「國共內戰」在中國大陸的大型戰役全部結束。

徐蚌會戰(淮海大戰)約可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駐紮在運河以東、海州一帶的國軍第七兵團,兵團司令黃百韜,下屬五個軍,以第二十五軍為主力,兵力十二萬,受上級指示,在調往徐州中途,在碾莊被共軍殲滅,黃百韜戰死。駐紮在平漢線、河南馬站一帶的迴軍第十二兵團,兵團司令黃維,下屬四個軍,以第十八軍為主力,兵力十五萬,受上級指示,往救第七軍團,在途中雙堆集被共軍殲滅,黃維被俘。

第二階段:國軍在徐州本來就駐紮有三個兵團,第二軍團司令邱清泉,第十三兵團司令李彌,第十六軍團司令孫元良。三兵團的兵力約有三四十萬。這三兵團由徐州"剿總"劉崎指揮,副總司令是杜聿明,後來宋希濂代劉崎為總司令。上方指示此三兵團向蒙城集結,於陳宮莊一役,
被共軍的主力部隊 "二野" 和 "三野" 吃掉。

第三階段:駐紮蚌埠的兩個兵團向北移,即第六和第八兵團。第兵團司令李延年,下屬四個軍,第八兵團司令劉汝明下屬兩個軍。此二軍先後在松林子和豆腐站的新馬橋西地帶被共軍狙擊。王叔銘的空軍和蔣緯國的裝甲部隊也加入南線作戰,王的空軍以投擲 "糧彈" 為多,蔣緯國卻旋即南撤。最後,南線作戰也無法取得勝利,國軍全潰,共軍一路南下。

徐蚌會戰戰役結果:國軍的精銳部隊約有五十五萬五千人被共軍纖滅,佔全部投入戰爭總兵員的百分之七十被俘軍師長達一半以上,除了兵團司令黃維被俘之外,實際指揮戰役的副總司令杜聿明也被俘。有兩個兵團司令戰死,兩個化裝逃跑。

國軍 失敗的原因:

(一)政治腐敗、人心背逆:軍心民心皆消沉不振。

(二)領導無能、指揮無方:最高統帥蔣介石與徐州勦匪總司令劉峙皆不善於戰略指揮,劉峙尤其無能,瞻顧猶豫屢失先機,蔣介石干預過多,使大軍戰略前後矛盾,浪擲戰力。

(三)匪諜遍佈、機密外洩:作戰廳長郭汝槐即是匪諜,國軍作戰計劃,共軍竟比國軍將帥先知。

(四)戰略失當、佈署錯誤:佈署於無險可守之徐州,單靠一條津浦鐵路為補給線,大軍孤懸於前方,後路守備虛弱,一旦津浦路被切斷,數十萬大軍即成甕中之鱉,主力軍團沿隴海鐵路呈一字排列,既不能行外線作戰,也不利內線防守。

(五)情報不靈、如同盲目:廣大鄉村盡被共黨控制,對共軍佈署與動向難以掌握,作戰形同盲目。

(六)派系分立、互不團結:蔣介石為便於控制部隊,有意無意製造派系對立,造成各派系之間互不信任與團結,各軍難以有效呼應配合,致遭各個擊破與殲滅。

共軍 勝因:

(一)領導得當 指揮得宜:共黨軍委主席毛澤東善於戰略,並能信任部將,上下和諧。

(二)宣傳成功 人心歸趨:共黨不僅控制鄉村,且亦得到部份國軍將校的好感(致有數師國軍未戰先降,破壞整體佈署)。

(三)情報靈通 洞悉敵情:對國軍佈署與動態皆能掌握,故能策定切實有效之戰略。

(四)戰略正確 行動合宜:充份利用國軍不團結且佈署失當的弱點,首先切斷黃百韜軍團於東面集中優勢兵力加以圍殲,其次以〞中野〞劉伯承部奇襲宿縣,一舉切斷津浦路,使徐州國軍主力頓失補給,其三則為津浦路爭奪戰,以迅速調兵圍殲來援的黃維軍團於宿縣西南,使國軍在徐州的殘餘主力不得不向南撤退,最後以各得勝之師圍殲杜聿明與湯恩伯於其南逃途中,總結其戰略為〞切斷補給,各個擊破〞遂獲全勝。


(五)利用民力 掘壕運輸:共軍雖在數量上與國軍相當(各約六十萬)但動員百萬以上民工除擔任補給與傷員運輸外,並挖掘工事與壕溝,以破壞國軍機械化部隊之機動力,此外據傳聞亦用人海戰術,強迫老百姓衝第一線充當炮灰,除消耗國軍彈藥外,並軟化國軍鬥志。

(六)行軍快速 掌握先機:共軍機械化程度十分落後,故加強行軍訓練,使得其徒步行軍速度遠勝國軍,在掌握先機上甚為得力。


   『徐蚌會戰』國軍戰死十八萬餘人,共軍則是十二萬餘,總共三十萬多人。國軍多數是被俘、投降,在四年內戰中,因為這樣而喪失的兵力高達八成(六百四十餘萬)。

第一次台海危機 ~ 古寧頭戰役

   卅八(1949)年八月陳毅野戰軍陷福州,其所屬葉飛兵團三個軍(廿八、廿九、卅一)九 月直抵金、廈地區,十月十七日攻陷廈門,徵集船衹積极作進犯金門准備,俾以 作為進犯澎湖,一舉而下台灣,統一中國之壯舉。

我十二兵團在胡璉上將睿智判斷之下,令高魁元率十八軍增援金門。十一師首先登陸金門,并分遣一個團駐小金門﹔一一八師於十月十日在料羅灣登陸,被指定為機動打擊部隊控制於中部﹔正航行於台灣海峽之十九軍(劉雲瀚原奉命往援舟山),奉胡璉電令改援金門﹔六十七軍(劉廉一)仍援舟山。

一一八師登陸後立即被李良榮(廿二兵團司令,胡璉登陸前全島歸其指揮)指定任全島機動打擊部隊,勉以:「發揚十八軍優良傳統,消滅登陸共軍於岸際!」一一八師官兵在戰爭爆發前十五天中,日夜在島之中部及東西一點紅、古寧頭、安歧海灘作綿密之攻擊演練,雖席不暇幾,從不稍懈,裨益戰鬥甚大!


   卅八年十月廿四日傍晚,共軍各种机帆船裝載完畢,10點向金門發航,12點幵始炮擊,并隨即棄船登陸,震惊世界「金門大捷」之戰於焉幵始!共軍登陸經1小時激戰即占領東西一點紅間我第一線二○一師全部陣地。此時(卅八年十月廿五日凌晨1時),我一一八師三五三團一、三營(團直接配屬二○一師),因營與團之電話線均被敵炮擊斷不能連絡,第三營孫罡營長提議:共軍已攻陷第一線陣地,正向我們扑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必須馬上出擊!第一營耿將華營長立即同意,並約定:耿營在東、孫營在西,兩營并列成一線展幵,全體持槍向襲來之共軍衝鋒。由於兩個營千餘戰士之瘋狂出擊,立即將越過第一線向內滲入之大股共軍在東西一點紅間數公里之岸上堵住,經過5小時的沖殺到黎明,敵遺□遍野,但其後續船團繼續登陸,卻將此兩個營重重包圍,迫使改為環形列陣,苦守待援,傷亡慘重!

   該兩營戰至天明後傷亡逾半,幸賴師之三五二、三五四團赶到自兩翼側擊,但旋均被共軍各個包圍。直到9點以後我十一師、十八師、十四師(此兩師屬十九軍劉雲瀚)援軍到達,配合戰車第一營向包圍一一八師各團之共軍實行反包圍殲滅戰。反覆內外夾擊沖殺直戰至黃昏,共軍除一小部約千人突圍至島西古寧頭占據家屋抵抗外,其餘登陸之敵已大致失去戰力,是為大戰第一日結束。

   胡璉於廿五日黃昏赶到金門料羅灣外海,但因退潮船不能靠岸,乃以無線電與十八軍軍長高魁元、十九軍軍長劉雲瀚通話,了解首日激戰情形,并指示高魁元(按:島上部隊由李良榮司令官授權高魁元全權指揮):一、要嚴密監控今晚共軍後續船團登陸,除立予炮擊外可申請空軍夜襲!二、調整部署,將傷亡重大之一一八師換下來,十八、十九兩軍各派兩個師拂曉攻擊。三、迅速將負傷官兵送醫,重者後送!

   十月廿六日(作戰第二日),拂曉一一八師三五二團及十一師卅一團向古寧頭攻堅(數佰戶堅固水泥及磚造民房,且凸出台地易守難攻)。三五三團攻林厝,十一、十八、十四各師亦全面展幵向觀音亭山亙東西一點紅、安歧、埔頭、南山攻擊,空軍轟炸及戰車前導,整日戰況慘烈!胡璉於9時上岸立即赴太武山十八軍指揮所,接替高魁元指揮全島戰斗,并分與各師、團、營長個別通電話,勉以努力殺敵,湔雪雙堆集失敗之恥!各級部隊長得知胡司令官來了,轉告官兵無不同感振奮!經一日激戰除古寧頭共軍負隅頑抗餘皆轉弱。

   十月廿七日(作戰第三日)拂曉,一一八師、十四師各一部徹底攻占古寧頭,其餘各師亦進行戰場清理,後運傷亡,金門之戰結束!

   史稱「第一次台海危機」是役十八、十九軍負傷官兵3,553員,陣亡2,546員,我一一八師負傷官兵2,339員及陣亡營長以下598員,其他各師大致相若,但十九軍十四師四二團團長李光前陣亡。

   進犯金門之敵廿八軍(廿九軍則在金門對岸之澳頭、劉五店、海頭、後頭集結)之八十二、八十四、八十五師均為三野陳毅之凶悍部隊,各組成加強團強行登陸,連其後續船團共約登陸2萬人,除被我生俘7仟人外無一生還,對照敵我兩軍傷亡俱見其慘烈!(金門戰役作戰日期自十月廿五日起至廿七日止,經綜合研判統計:敵軍傷亡7,659員,被俘7,341員﹔然我忠勇將士亦陣亡1,269員,戰傷1,968員,碧血忠魂永垂竹帛。

   三十八年國民政府全面潰敗之後,有些效忠政府軍隊拒絕向共軍投降,撤退到西南邊界, 在李彌將軍的率領之下,組成「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在共軍與緬甸國防軍的夾擊之下,奮勇抵抗、力圖生存。展開異域孤軍的悲涼故事。

   一九五三年, 緬甸政府一狀告到聯合國, 同年的七月十八日, 當時的外交部長葉公超宣佈, 即日起, 這批部隊儘速撤離緬甸, 聯合國下命令給台灣, 要我們的部隊徹退, 第一次徹退徹回了七千多人, 第二次徹退大概四千多人, 兩次的徹軍, 只帶回了一萬多個軍民, 還有二、三千的游擊隊員, 繼續堅守在邊境, 原因是有些人認為, 台灣太遠不願來, 有些人則是早在緬甸安家落戶, 所以更不願走, 不過無論如何, 他們始終沒有忘記, 自己是中華民國的一份子。異域孤軍來台,大部份安置於清境農場。

   而繼續堅守在邊境的二、三千的游擊隊員最後輾轉遷至美斯樂‧泰國,美斯樂(Mae Salong) 泰國人稱之為「 Santikhiri」,意思是「和平的山」,這裡的居民是由當年中國大陸淪陷時,國軍第 93 師撤退至此的殘部及其眷屬與後裔所組成,因此這裡保留了濃厚的「中國」風味,當地學校以普通話 授課,居民也以普通話交談。「美斯樂」居民以種茶為主,茶園處處,還有數間製茶工廠,頗具規模。

第二次台海危機 ~ 八二三砲戰

   所謂『八二三砲戰』並非只發生於一天,實際上自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用數百門大砲於當日下午五點三十分同時向大小金門大擔、小擔等島,進行密集性的砲擊,在短短八十五分鐘內共發射了三萬多發砲彈,砲戰並持續到一九五九年一月七日。總計人民解放軍向金門等地砲擊的數量超過四十萬枚,無論數量或是密度,都在人類戰史上可佔一席之地,由於砲戰始於八月二十三日,史稱「八二三砲戰」,又由於這是一九四九年以後台海第二次大規模的軍事對抗,也有稱為「第二次台海危機」者。

砲戰發生之後,為了因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強烈的攻擊,美國國防部在次日旋即發表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域進入戰鬥態勢,此後第七艦隊除了協助我國海軍補給團赴金門補給外,並且與空軍、海軍陸戰隊、陸軍舉行一連串防空兩棲作戰聯合演習,並派駐F-104A星式戰鬥機及勝利女神飛彈營至台灣,同時也在台灣成立作戰指揮中心。而為了直接有效壓制來自人民解放軍的持續砲擊,美國軍方並且提供火力強大的新型「巨砲」至金門,果然在其後雙方的砲戰中充分發揮其功效。在美方的協助下,中華民國軍方雖然在八二三砲擊當日遭到嚴重的損失,包括金防部副司令官吉星文中將等殉職,不過終究可以在火力上與人民解放軍抗衡,甚至進而可以壓制其火力。更重要的是,人民解放軍若意圖佔領金門,除了必須在地面強大火力掩護外,也必須取得金門上空取得制空權,才可以遂行兩棲登陸作戰。可是自當年九月起,持續在台海及金門島發生的空戰中,國軍持續取得制空權,並擊落二十多架米格戰鬥機,中華人民共和國明顯地無法取得制空權。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能如原先計畫般占領金門,而美國方面亦迫使蔣中正總統從金門、馬祖撤軍,使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思考如何解決台灣問題上,出現政策上的大轉變,也影響了以後台灣海峽兩岸的互動關係。


實際上,在一九五○年代,縱使台灣與美國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方對於條約是否及於金門、馬祖等外島,始終沒有明確的表態,而且也提出中華民國政府從金馬撤軍,以營造國府與北京政權的中立地帶,來架構雙方的統治領域與國際定位。而在八二三砲戰發生以後,美國雖然採取一連串積極協助中華民國行動,但是國務卿杜勒斯有意藉此讓中華民國軍隊產生自外島撤軍的意向,最晚在同年九月三十日便已公開提出。此一意見當然不為蔣中正總統所接受,而於十月一日正式公開表示反對自外島撤軍。相對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高層,包括毛澤東、周恩來等亦開始認真思考,若是持續過去原有的戰略,繼過去先後攻佔海南島、舟山群島、大陳之後,進而取下金門、馬祖。因為縱使人民解放軍能在這些軍事行動中,順利佔領國軍駐防的中國大陸沿海諸島,則中華民國統治的領土將只剩下台灣本島,在地緣上便與中國大陸完全脫離關係,如此一旦出現美方計畫的國共雙方「跨峽而治」的現象,可能導致台灣獨立的局面。因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表示,基於前述政治上考量,就改變原有的政策,決定要不就台、澎、金、馬一起攻下,否則也不各別取下金門、馬祖等外島。此後,人民解放軍宣稱對金門採取「單打雙不打」的策略,實際上卻只呈現戰術上人民解放軍無法施展的事實,而成為一種習慣性的軍事騷擾。

總統 蔣公遺囑

   自余束髮以來,即追隨 總理革命,無時不以耶穌基督與 總理信徒自居,無日不為掃除三民主義之障礙、建設民主憲政之國家,堅苦奮鬥。近二十餘年來,自由基地日益精實壯大,並不斷對大陸共產邪惡,展開政治作戰;反共復國大業,方期日新月盛,全國軍民、全黨同志,絕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懷憂喪志!

   勿忘一致精誠團結,服膺本黨與政府領導,奉主義為無形之總理,以復國為共同之目標,而中正之精神自必與我同志、同胞長相左右。

   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為余畢生之志事,實亦即海內外軍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職志與戰爭決心。惟願愈益堅此百忍,奮勵自強,非達成國民革命之責任,絕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毋忽。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蔣中正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國旗旗面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相互關係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大星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個小星星是表示工人、農人、知識階級與愛國資本家四個人民階級。

     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表示圍繞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此旗又稱為「五星紅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歌」的詞作者為 田漢,作曲者為 聶耳。

   田漢、字壽昌,生於一八九八年,湖南長沙人。他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劇作家和詩人。

年留學日本,
後與郭沫若、郁達夫等組織創造社,並從事戲劇活動,創辦南國藝術學院、南國社等。

   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共,次年參加藝華影片公司。自日寇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悍然殘殺我同胞,早已激起 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當時著名電影導演應雲衛與田漢都在上海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應雲衛在一九三五年正執導一部名叫「風雲兒女」的電影,反映「九一八」事變後抗日義務軍的抗日活動,並想在影片中搞一插曲,以激勵中國人民的抗日鬥志。

   應慕田漢的詩人之名,請他作一歌詩。田漢是一位懷有強烈愛國之情的著名詩人,除寫新詩,也能作一手極好的舊體詩,對日寇的暴行憤恨已久,受此命題,憑他的天賦和才華,一氣便寫成了如下的歌詞: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
  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前進!前進!進!

 聶耳原名守信,字子義,生於一九一二
年,雲南玉溪人。他出身在一個清 貧的醫生家庭,自幼愛好音樂,能奏多種民族樂器。十八歲來上海,不久便結識了田漢,並於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共。他雖然比田漢小十四歲,但極富音樂天才,曾寫下過「畢業歌」「大路歌」、「碼頭工人歌」、「開路先鋒」等多首著名歌曲。自結識田漢後,兩人便合作過好多首歌曲。田漢後來曾憶說:「他沒有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但他天才甚高,有強烈的民族感情,階級感情,又勇於學習。他的作曲爽朗明快‧‧」當他讀了田漢以上的歌詞之後,心潮起伏,血液 沸騰,立刻將此歌詞譜成樂曲。

 
  不久,由田漢作詞、聶耳譜曲的這首「義勇軍進行曲」,隨著影片「風雲兒女」的上
映,迅速傳播開來。兩年以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首歌更是廣為流傳,激勵著無數中華優秀兒女奔赴前線,奮勇殺敵,血灑疆場。

   可惜的是,此曲譜後不久 一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擬赴蘇聯而取道日本的聶耳,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終年僅二十四歲。


◎「國歌」的廢止與再確定

     可是,十七年以後,毛澤東發動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身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

Y2002-11  霧鎖紫禁城

的田漢被蒙冤扣上「叛徒」、「黑幫」等多頂帽子,又與周揚、夏衍、陽翰笙合稱為「四條漢子」,在運動中被整得死去活來。他所作詞的「國歌」自然也被廢除。所以,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中國已沒有國歌,每天清晨也不再播放「國歌」,代之而起的是歌頌毛澤東個人的「東方紅」樂曲。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十日,在凜冽的寒風中,中國的戲劇大師和國歌的詞作者田漢在獄中被迫害慘死,終年七十歲。直到毛澤東去世,「四人幫」粉碎以後,人們才重新想起了中國的國歌問題。

   由於由田漢作詞、聶耳譜曲的「國歌」,在一九四九年僅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國歌未製定前的國歌,因此,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人們總想創作一首符合新形勢、新國情的國歌。記得當時有關部門還專門發了一份有關徵集國歌的文件,一時間,從全國各地曾徵集到了大量的歌詞 。

   最後在一九七八年經集體填寫新詞,用「聶耳」的原譜,再經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於同年三月五日通過,便又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國歌。也就是說,這一新國歌只用了聶耳的樂譜,廢棄了田漢的歌詞,而用了集體創作的新歌詞。

   然而,人們心裡依然迷戀著「田漢」的歌詞。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感覺到田漢的原作勝於後來集體創作的新作。於是,五年以後 ~ 在一九八三年召開的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又通過了由田漢作詞、聶耳譜曲的前國歌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才正式確定,並一直沿用和傳唱至今。如今,在中國的中小學裡,仍普遍有著奏國歌、升國旗的習慣,作為愛國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喜歡尋寶的人,北京的『潘家園文物市場』千萬別錯過。各式各樣、琳琅滿目的古董字畫、鍋碗瓢盆、玉器飾品,真真假假,只要有耐心,從紅山文化到民國初年的東西,國共第二次和談印著蔣介石和毛澤東像的紀念磁盤,這兒都有得賣。

   不過市場每周六、日才營業,想來的得起個大早,好好逛逛,再砍價砍個過癮,才不空手而回。

北京大雪紛飛。雪停,夜深,購物中心、新建大廈、新潮餐廳、熱門酒吧門口,披掛著纍纍燈泡,正在搔首弄姿的,不是烤鴨店的招牌,而是一株株豪華的聖誕樹。 

聖誕節,當然,是人類史上最偉大、最普及、最不可思議、同時最富幻想力的一項商品。當初基督教想要教化全世界的初衷,或是資本主義商人渴望發財的野心,都已無關緊要。當你看見一個號稱由無神論者治理的國家首都裡,每一個重要地標物前都站著一棵閃閃發亮的聖誕樹,你不由得倒提一口氣,佇立,在下雪的夜晚,靜靜想像這些聖誕樹想傳達給你的訊息。 

在北京,流行的不只是聖誕樹。還有萬聖節、感恩節。狂歡派對、情人節晚餐、爵士樂演奏會……,一樣都不會少。餐桌上談的是HBO的『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初次見面定問對方的星座和血型,喝咖啡時交換旅行心得,小說家指涉十二月二十四號這個日子,她會寫平安夜三個字。西方的感官、西方的時間觀、西方的美感,形成一整套虛構的生活框架,正在北京落地。只要是自認時髦、前衛、美麗、進步的中國人,都不會排拒沾上一點洋氣。 


難免,有人要扼腕:這就算是改革開放了嗎?這就能說是國際化了嗎?這種簡易的質問並不能完全解決現代中國社會文化的難處。人類的生活需要中心,需要節奏。經過了共產革命和文化大革命之後,中國人的古老生活韻律已被打亂。北京人過去嘴上溜來溜去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民間智慧,或許迷信,或許沒憑沒據,可是它曾經為許多代人的生活訂下規則,立下根基,讓他們自信滿滿地活著。如今,這種不知天高地厚的自信仍然存在,基礎的來源卻是混雜而虛無的。


他們從盜版DVD和有限的傳媒訊息閱讀到外界有一套完整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遠比他們自己現有的來得強壯健康。他們想要學習,而且能力極強,速度極快,可是,他們周圍並沒有如此的現實環境和文化依據。他們只能就片段去模仿,抓到一點枝微末節就去複製。他們甚至沒辦法分辨西方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目前,他們只能一無反顧地去拷貝。如同台北曾經出現過無數仿歐樓房和仿歐傢具,除了妨礙觀瞻之外,一無是處。也要等到很久很久之後,台北才學會紅酒不是用來乾杯的。可是,在這個覺醒出現之前,台北已經不知道喝掉了幾個法國酒廠。 

黎明前,必定是黑夜。曙光剛出現的那一刻,視線往往模糊不清。等到太陽真正高昇,四周明亮,所有景物終會清晰可見,那時,西方的聖誕樹才會失去它的光華。(原載自:2002.12.18 中國時報,胡晴舫)


中華 = 【中華民國‧南京 +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矚。  

中華民國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孫文

是... ... 『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的正朔也好,
亦或是... ...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現實也罷!

自由、平等、博愛

青天白日滿地紅

     藍色代表光明純潔、民族與自由;白色代表坦白無私、民權與平等;紅色代表不畏犧牲、民生與博愛。

     白日的十二道光芒,代表著一年十二個月,一天十二個時辰;也象徵著國家的命脈,隨著時間的前進永存於世界;更鼓舞國人與時俱進,自強不息。

 

縱橫比例 2 : 3,採用日期 1928/10/28

五星紅旗

     國旗旗面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相互關係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大星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個小星星是表示工人、農人、知識階級與愛國資本家四個人民階級。

     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表示圍繞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

縱橫比例 2 : 3,採用日期 1949/10/01

中華民國 國歌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咨爾多士,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中華民國 國旗歌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
炎黃世胄,東亞稱雄。
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
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
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
青天白日滿地紅;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
青天白日滿地紅。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歌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
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前進!前進!進!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
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前進!前進!進!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和平、奮鬥、救中國


【風城潛旅 - 潛水】開始于 Y1996-0520,社團網站 建立于 Y1999-02-23
潛水訓練潛水旅遊科技海洋夢碧海藍天社團園丁

Y2009-0912 社團轉型‧走入歷史
Copyright@Y1996-Y2042 Hsinchu Dive & Travel club
本網頁所有圖文,均受著作權法保護;如欲轉載或引用,請徵得同意